登录 / 注册
首页>班级管理>心理健康辅导
  • 资料信息
  • 科目: 

    心理健康辅导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8

关于中学生沉迷网络及其心理的几点认识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关于中学生沉迷网络及其心理的几点认识
袁佳凌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数字化社会。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全球化,数字技术的不断完善,把我们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而随着信息量的急剧扩大,当代人可以接触的东西也呈现出爆炸趋势,特别是对于求知欲强烈的少年儿童,他们接受知识不会只局限于书本,网络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知识。不可否认,网络的确可以给未成年人广阔的视野和知识空间,但另一个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未成年人的网络成瘾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我所教授和接触过的很多学生中,沉迷网络的不在少数。有很多学生的网龄甚至可以追溯到小学一、二年级。而且还有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沉迷网络的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谓“坏学生”,包括很多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只是表现的形式和“坏学生”稍有差别而已。
    我也很喜欢在网络上查找资料,获取信息,或者是在工作之余通过网络来放松心情,休闲娱乐。而且我喜欢和朋友或者是同事在上网冲浪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因此去网吧的次数相对就比在家上网的次数要多的多。在去过的很多网吧中,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网络上遨游的网民90%是年轻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初中或者是高中的学生,到周末这一情况更加明显。另外,就我所见,这些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在玩游戏,真正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可谓凤毛麟角。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的学生提早进入网民一族呢?对此我觉得很有必要进行一些相关的研究。
为此,我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1、形式:以口头交流为主,在调查完成后进行笔记整理;
    2、对象:各年龄段的中学生;
    3、方式:考虑到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可能在调查中不太容易接触到学生最真实的一面,所以我还特别找来了几个好帮手---我任教班级的学生协助调查;
    4、地点:学校或居民区附近的正规网吧及一些没有营业证照的“黑网吧”;
    5、时间:双休日、节假日和工作之余;
    6、调查内容:中学生上网的时间、使用网络情况、对网络的看法等。
调查结果:(对象案例)
    1、陆阳,14岁,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上网年限5年。该生小学4年级开始接触网络,5年来双休日及节假日有多次进出网吧的记录。办有绿色上网卡,主要用于进出绿色网吧。在绿色网吧主要上网活动为完成老师布置的资料查找、MP3下载、网上聊天、浏览新闻等,使用次数较少;该生最喜欢的就是上网玩游戏及聊天,常去的网站有QQ游戏、搜狗、CHINAREN等。因为使用绿色上网卡时间受限制的缘故,该生承认并不喜欢绿色网吧。此外,该生熟知若干个位于北市区城中村里的无证照黑网吧,有过假期里在黑网吧通宵玩 《泡泡堂》、《跑跑卡丁车》和《跳舞街》等游戏的经历。在问及玩通宵的感受时,该生告诉我侄子,很好,有充足的时间,且收费不高,从晚上21点到第2天早上8点才10元,玩得很愉快,只是感觉人从里面出来后比较疲倦。在问及如何向家长交代夜不归宿问题时,该生说只要事先约好伙伴,互相统一口径,一般是不会被家长发现的,但次数要控制好,多了就会被发觉。
    2、杨媛,女,14岁,某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小学3年级开始上网。家中有计算机但没连上互联网,因此经常到绿色网吧上网,一周大概有20到25小时上网时间。这个女生性格开朗,在和她的交流中得知,她上网主要是为了经营她自己的QQ空间,有时候进QQ群聊天或者是玩下《跳舞街》。该生还把她自己的QQ空间打开给我欣赏,看得出来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弄得挺漂亮。在我夸奖她做得很不错时,杨媛显得很高兴,并告诉我:她的QQ空间还没班上另一个女生做的好,她正在努力,争取超过那个女同学。在我问及她哪来那么多钱进绿色网吧时,她对我说主要是用自己的压岁钱以及父母给的零花钱。我又问她花怎么多心思在QQ空间上会不会影响学习时,她说:影响当然是有一些,但做好了自己的空间展示给别人看,得到赞赏时会很有成就感,所以她很喜欢做这件事。在我问及如果不给她上网会怎么样,杨媛有些夸张的告诉我,也许她会选择离家出走。
    3、童文,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网吧遇到他时,他正在和几名同学一起在网络游戏“魔兽”里奋力冲杀。随着怪物一只只倒下,我看到他的表情也是时而兴奋,时而沮丧,但更多的则是充满期待的眼神。后来我借故和他攀谈起来,才知道他们正在做一个游戏里的副本,要是能成功击杀里面的BOSS将会得到丰厚的虚拟奖励。为做好这个副本他们已经一起练习了很长时间,有过很多次失败的经历,今天差一点就成功了,下一次做要等到明天。在解说的时候我发现他很兴奋,充满激情。这时他的同学也插上几句,说童文是班上的游戏第一高手,和他一起玩游戏的同学都是在他的影响下开始玩这游戏的,现在还是以他的水平最高。因为游戏副本没做成功,他们可能不尽兴,又玩起了CS(《反恐精英》,流行的网络射击游戏),这时我感觉到童文的确很有号召力,在这个多人配合的游戏中他的同学都听他指挥,和另外一队人展开搏杀,而他在这个过程中每当获胜时就显出满意的神情。这让我很感兴趣,游戏中能有这么大的愉快感受吗?
    4、曾航,这是一个令我没想到他所从事工作的人,他和我一样,是一名中学教师,教的是英语。曾航给人的感觉是他的心态很年轻,尽管已经是一个快40岁的人。在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和自己的几个学生在玩一个叫做《华夏2》的游戏。最让我感到惊奇的就是他的学生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是他们这个游戏中家族的首领,而曾航只是这个家族中的小角色,在学生对他发出不同指令时他会无条件的服从,而就坐在他边上的学生也对给自己的老师发号施令不以为异。后来我表明身份,说出自己的意图,曾航表示乐意帮助我完成这次调查。他告诉我,学生在游戏中很有创造性和组织指挥能力,在和学生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他不但可以和学生进行很好的交流沟通,更关键的是能发现学生的长处,给予指导。我又和他的几个学生进行交谈,学生表示很喜欢曾老师,和他一起玩游戏不仅没有心理压力,还觉得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师的认可,很有满足感。看着他们在愉快的游戏,交流,曾航这另辟蹊径的做法令我深思。
    以上就是我在调查中看到的许多事例中的一部分,在此我想针对自己调查的结果进行一点分析。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高文斌主任的研究发现,在网络急速发展的今天,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少见到中国这样“繁荣”的网吧业,而支撑国内网吧业繁荣兴旺的一大原因就是众多未成年人的经济支持。对比我查到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未成年人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我发现,当代中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沉迷于网络中很难自拔。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20到30岁,而我国却集中在15到20岁;国外网络成瘾的内容比较分散,而我国80%--90%集中在网络游戏;国外网络成瘾极端事件比较罕见,而我国网络成瘾极端程度也超过国外。
    是什么造成我国中学生如此“热爱”网络,其心理基础是什么呢?现代心理学认为,作为具有高度社会性的高等级生物,人在一生中有众多的心理需求,比如他人的认可,自尊的满足,成就感的获取等。一个人要健康成长,身心两方面都需要很多的“营养素”。从心理的层面来说,这些营养素就包括安全感、成就感、自信、与他人建立正常友好的关系的能力等多种心理需求。
    正是基于以上心理原因,以中学生为主的广大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交往中由于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转而寻求相似的替代渠道。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满足需求的空间,从而造成了众多未成年人的沉迷网络。仔细分析下来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同伴的缺失。对比当代未成年人和我们这一代人,在我们和他们相同年纪时,最明显突出的差别就是伙伴的数量有巨大差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同伴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缺少伙伴就难以从家庭走向社会。但当代中国,特别是城市中的青少年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同伴为零。加上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上学放学由家长接送,本来还可以在路上和同伴玩耍,因为父母的爱心,和同伴进行交流的这大好时机也在无形中丧失。更不用说为了安全起见,假期常见的父母把孩子反锁在家中,这就进一步造就了现代未成年人活动空间的狭小,缺乏和外界特别是同龄人的正常交往。此外,学校生活短暂的课余休息时间,现代都市社区每家每户的相对独立,都难以发展出高质量的同伴关系。当现实中同伴缺失时,网络却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如前面所说的杨媛,正是在网络中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取了现实中难以获取的学习之外的满足,所以她才会乐此不疲。
    二、建立于同伴缺失基础上的游戏缺失。对中国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来说,第二个重大的缺失是游戏的匮乏。很多人认为,中学阶段的孩子已经不需要游戏。可是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不但需要游戏,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对游戏的社会角色性要求更丰富,以便在游戏中完成对今后社会生活的预想性体验。他们需要游戏帮助他们长大。现在中学体育活动不仅少,而且男生和女生的活动内容差别不大。其实男生是需要在游戏中进行肢体接触甚至是发生肢体冲突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代中学生中会有那么多学生喜欢篮球、自行车、滑板等激烈或是带有危险性的体育活动了。当现实生活中简单、幼稚的游戏活动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时候,他们就会去找寻替代品。网络游戏中绝大多数是战斗类游戏,很容易使学生特别是男学生迷恋上。这也是为什么我国青少年沉迷网络以网络游戏为主的重要原因。
    三、“父亲功能”的缺失。父亲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代表的是秩序和规则,孩子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但在现代家庭中,父亲的功能往往是缺失的。比如有很多家庭表面看是完整的,但父亲为了生存和发展,很少有在家的时候,或者是在家也忙于自己的事业,较少甚至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无法很好的尽到父亲的责任。传统的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尽管有诸多的家庭矛盾存在,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当父亲不在家时,还有爷爷和伯伯叔叔来代替行使父亲的职责,发挥相应的家庭功能。而现在单门独户是家庭的主要模式,父亲功能一旦缺失,就找不到替代者。在此种情况下,未成年人很容易放纵自我,深陷于网络中不能自拔。相对于男孩来说,女孩出于天性中羞怯的一面,还能控制住自己,可男孩就有极大可能完全迷失于网络中。
    四、满足感的缺失。在调查中我作了一个统计,迷恋网络的不只是所谓的“坏学生”,“好学生”也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年级越高,这个比例会随之提高。相当数量的好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并非全是出于学习的兴趣,而是依赖良好的学习成绩获得各种心理需求的满足。如老师的表扬、关注,家长的赞赏、奖励,同学的敬佩、崇拜等。他们是“学习成瘾”的群体,心目中不一定有一个真正有益于个人成长的学习目标。这类孩子多数缺乏学习以外的兴趣爱好和明显特长,也缺少好朋友。随着年纪的增加,他们进入的群体也越来越优秀,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过去靠保持好的学习状态来获得心理满足越来越难以实现。当心理需求无法通过过去的途径来取得时,他们开始寻找其他满足自己的形式。网络中可以取得成功且无须直接面对失误,网络给了他们一个只有满足而没有遗憾的空间。这种心理的学生是对网络依赖最大的一个群体。
    以上就是我在调查中看到的现状和对形成我国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一些原因的分析。按照目前的状况,沉迷网络对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健全心理的培养,正常社会交往的建立都有负面影响。网吧行业的繁荣兴盛正是我国教育体制当中心理教育不完善造成的。未成年人过度依赖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满足,获得心理安慰,这只能给他们一个可以获得短暂愉悦的空间。一旦回到现实世界,诸多的问题还是会摆在他们面前。如何正确的面对,是未成年人心理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