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是“水痘”还是“疱疹”?
——诸暨荣怀高中 屠小苗
案例现象:
开学后不久,一男生在课间跑到办公室跟我说他想换位置,我问原因,原来是他同桌生了水痘怕被其传染,而且看见他在教室里偷偷搽药膏。
事后我把那位同桌叫出教室,问他是不是长了水痘。没想到这一问激起“千层怒”:“你听他乱说!”显然他已经知道他同桌来找过我了。“不管他怎么说,关键是医务室医生怎么说?”“医生说是疱疹。还有,你叫他早点搬掉,离我远点!”他气愤愤的说。我说:“这又何必呢?”“反正我也不想跟他坐,他不搬那么就我搬!”“至于气成这样嘛!”我心里也“没好气”地想,但还是把火硬生生地吞下去了(因为也感觉到他平时很“寡语”,性格有些孤僻,老是独来独往的)。但更可气的事,他进了教室后就气呼呼地把自己的桌子和椅子搬到了教室的最后一排,单人独坐。哎,我忍,先搞清楚是“疱疹”还是“水痘”再好好来“管教”他。
课后,我到医务室里去问了具体情况,搞清楚了他长的所谓“疱疹”就是“水痘”。原则上长水痘是需要回家的,他是义乌人,所以我拨通了家长的电话,也预备反映一下他的“无理”和“无礼”。接电话的是一女的,我就说“你是史某某的妈妈吧?我是他班主任。”对方说道:“算是吧,反正他从来不叫我的。”我连说不好意思,她说:“没关系。反正他自己妈妈在七年前离开了也从来没来看过他一次。他这个人多少坏,我不能说他一句的。回家来就关在房间里,打打沙包,阴阳怪气的,他爸爸也拿他没办法。为了他,我和他爸爸不知吵了多少次了,讲起来真是气人嘞------”哎,接下来她说什么都不重要了,我也一下子就原谅了他的无理和偏激,重要的是:这是个缺乏“爱”的学生,而且他不想回家去,所以“水痘”两字在对话里我始终没提及。听着他继母喋喋不休地说着他的种种不是,我莫明地感到一阵心痛。这时,是“水痘”还是“疱疹”已经不重要了。后来我就把他叫到教室外面“轻描带写”说了一下他的疱疹,但是提出一点:对同学对老师应该要有起码的尊重。
之后我又向医生了解到这个年龄段只要做好注意事项,有特殊原因不回家也行。所以我暗地里跟他同寝室的交代了一下该注意的,更强调了一点:不要表现出排斥他的倾向,而是该帮助他。过了一星期后我重新调整了位置把团支书(一个待人很友好的,我很信任的男生)做他的同桌,并吩咐多给予他一些帮助,包括学习上还有生活上的,举个例子说,去食堂吃饭和他坐在一起吃,多叫他一起和其他学生一起打打篮球之类的。我自己也多次找机会关心他的“病情”和学习,跟他谈谈心。半个月之后,我发觉他比以前开朗些了,与同学间的关系也变得融洽了。
分析和处理:
这个案例中的男生性格偏激、任性、忧郁多疑、非常敏感,是离异家庭再婚家庭子女的典型特征。由于经历了家庭破损和新家庭重组的全过程,再加上亲妈妈的“绝情”和与继母的格格不入,他就变得很封闭,以自我为中心,同时遇到问题又会变得很焦躁,很容易对周遭的认识产生偏差。
当同桌嫌他长了水痘怕被传染不想和他坐一起时,他明显地感到了排斥,很容易地被激怒了,他的自尊心更是受到了挑战,因为对于他“尊重的需要”比其他孩子来得尤显重要。最关键的是他回家怕也会有人“嫌”, 他不想承认得了水痘是在逃避回那个“家”,因为从他继母的言语中显然他没有得到该有的母爱,没有得到家的温暖,当然原因肯定是双方的。但不管怎样,在学校就应该给他更多的关心和关爱。既然我们无法改变他的家庭生活环境,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在学校提供给他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给他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所以:
一:我破例让他在学校治疗水痘,因为我暗地我问了一下基本学生都已发过水痘,对水痘有一定免疫力了。同时和医生配合,提醒他不要吃生冷、辛辣食物,少吹风,同时在教室和寝室里多通风,尤其是寝室里。而暗地里让寝室长时刻注意他的病情。
二:创造机会让他尽快“合群”,因为孤单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如果他越孤单的话就越会封闭自己的内心,越容易产生抑郁的心理。所以我通过谈心的途径了解了他的一些爱好,如打篮球、喜欢学数学等,同时让同学们主动和他交朋友,让他感觉有一种“归属感”,让他慢慢的敞开心扉,走出孤独。希望能让他知道:友好是相互的,尊重也是相互的。
反思和感悟:
通过这个案例,我感触最深的是德育的过程往往比教学更为艰辛和复杂,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转变和养成是相对漫长的历练,老师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教师,每天都在面对着千差万别、性格各异的学生,如案例中的男生长了水痘不愿回家,而有些学生有了点感冒就闹脾气一定让家长来接回去;如又早自修迟到原来是睡前忘吃了安眠药,而有些学生课堂上睡觉原来是晚上在玩手机游戏或是QQ聊天;如向家长骗钱是为了帮助同学,而有的却缺钱用把手伸向了同学的口袋;等等,可谓是纷繁复杂,层出不穷。而这个时候我们作为老师的最关键的是要理智,要用耐心去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切忌武断地下结论,甚至和学生对骂,和学生比分贝,而结局却是于事无补。但是说实在的写这个有些赧颜,看到案例中男生的无理我第一个意识就是要到他家长那边去告一状,而又有多少个类似于这种特殊情况的时候,往往是从“当头棒喝”开始的。也许是教学任务重,也许是班主任工作杂,也许是这个社会本来就太烦躁了,但是,“也许”最多对于这个时候的你需要的仍是是耐心。早在几年前广州市团校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做了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在学生心目中,好老师最重要的条件是“耐心引导,懂得教育学生”(30.2%),这从某个侧面也看出随着世界的越益复杂,“少年维特”们也越来越多了,反过来这就更要求我们教师用耐心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因为德育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意识,一种行动。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的教育,德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仅靠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德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德育的有效实现途径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意图应隐蔽在美好的、毫不拘束的氛围中。”因此,德育的过程是持久的,艰巨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有耐心的同时还要能尊重学生,要有一颗爱心。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有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对孩子,对学生要关爱,要宽容,要有耐心,这样,才能体贴人微,把他们教育好”。这是温家宝总理在05年教师节前夕接见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主讲教师代表时说的几句话,可谓言简意赅,语重心长。是啊,教育是一种“精耕细作”,让我们用耐心和爱心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