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1优质课《10.2围绕主题抓住主线》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4.10.2 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素材链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五大建设的整体发展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人均GDP的水
平看,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小康社会目标。但是相对于经济发
展水平提高很快,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领域
的进步还不足。民主法治建设还有待大力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以及
国家发展的文化价值塑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确立还需要加以提
升,人均收入水平落后于人均GDP的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分化扩大,社
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加剧,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显得更加
严峻等。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GDP水平继续提高,同时要求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求社会结构的城市化和中产阶级化,要求推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要求推进社会民主和依法治国,要求公民道德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些都要求各项发展任务的整体进步。这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五大建设中“短板效应”的方面尤其应该加以重视。跛脚的发展或者不平衡的发展必然难以成为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实现五大建设的整体进步、平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
核心考点二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要性: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2)具体要求
考点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必要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2)具体要求
坚持统筹城乡、做到“四化同步”
(1)历史背景:首先,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其次,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再次,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最后,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2)具体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现实意义:工业化是实现强国的根本,信息化是为其他三化提供现代化管理、支撑的手段,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好办法,也是解决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降低贫富差距的最好办法,农业现代化是发展高效农业的前提。只有四化同步发展,才能整体提高国力、提升国民素质、降低贫富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考题体验】
3.(2014·海南单科)经济学常用“倒U形”曲线(如图所示)来描述经
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据此作出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A→B表示工业化后期阶段
②B→C表示工业化后期阶段
③美丽中国应该在B点出现
④美丽中国应该在C点出现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一般情况下,在工业化前期阶段,随着人均GDP的增加,污染程度加重;在工业化后期阶段,人均GDP增加,污染程度减轻,①不符合题意,②符合题意。美丽中国应该是人均GDP较多,单位GDP污染量较少,③不符合题意,④符合题意。
4.(2013·浙江文综)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
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材料二
注:①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
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试题,要仔细审读表格中的内容,全面获取信息。第(1)问,首先要读标题,明确这是关于环境治理、节能减排方面的表格;其次要对表格做好分析比较,要从纵向(时间)看到我国从2006年到2012年在科研经费投入、环境治理投资以及能耗方面的变化;再次还要审读注释,看到我国与其他国家在能耗方面的差距;最后要对表格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上升到理论高度。第(2)问,考查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该设问规定明确,要求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知识分析。解答本问,要从所学的知识中,选取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知识点,分析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中。
答案:(1)材料一、二反映了2006~201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每万元GDP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在下降;但是,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
【加固训练】
3.(2015·青岛模拟)青岛市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格实施环保“一票否决权”,关闭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德州市政府实施“百万屋顶”计划,开展太阳能推广利用工作,打造“中国太阳城”。两大措施所体现的共同经济生活道理是( )
A.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
B.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C.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D.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解析】选C。严格实施环保“一票否决权”、实施“百万屋顶”计划,强调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C入选;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A项说法错误;B、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4.(2013·福建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高二(1)班同学以“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属于辨析类题目。注意题目的要求是选择任意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并且指出该观点的不足。选择观点一,先要分析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意义,然后分析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最后指出该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只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选择观点二,先要分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然后分析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最后指出该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只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经济建设。
答案:观点一:(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经济建设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该观点没有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只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
观点二:(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2)经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3)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该观点没有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只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经济建设。
【迁移应用】
经典素材: 美丽乡村建设
某县作为“千年古县”近年来构建了以点带面、远近兼顾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该县坚持以“大都市核心区、大生态旅游区、大统筹示范区”三大战略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推进“四边三化”、“三改一拆”、青山白化治理、“双清”等专项行动,城乡环境面貌日益改善;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实现“农”字要素自由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思维导向:结合材料说明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
提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坚持科学发展 助力生态文明
【热点点击】
材料一 2014年11月2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推动城乡环境整治“点线面”攻坚,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在农村社区规划整治建设“七好”要求基础上,拓展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建设,形成串点连线成片的规模效应,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材料二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材料三 面对新变局、新情况、新挑战,寻找新的驱动力量,适应新常态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是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命题角度】
1.怎样理解福建省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提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城乡与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2.怎样认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积极意义?
提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经济新常态为什么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提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为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
【热点专练】
1.福建省全面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特色景观带建设,形成串点连线成片的规模效应,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这要求( )
①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②为保护环境自觉牺牲经济效益
③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可持续发展
④由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坚持以环境保护为中心转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知识。材料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①③正确;②④观点错误,排除。
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蓝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W市与全国三大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比较
图2 2005~2011年W市与全国单位产值能耗下降情况比较
注:W市地处西南,矿产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文化遗产独特。
(1)分析图1和图2的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请运用“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为W市发展生态文明型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问要求有两个,一是分别揭示两个图的本质,不能局限于现象层面;二是揭示两个图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2)问的知识限定条件是“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型为措施类主观题,指向是生态文明型产业,需要按要求作答。
答案:(1)图1显示,与全国相比该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图2显示,与全国相比,该市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该市资源丰富,正是由于该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加剧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当地丰富的环境、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政府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促进生态文明型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