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高中历史必修2教研课《第五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四单元
必 修 二
第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四单元
目 标 定 位
方法警示探究
基 础 攻 关
考 点 突 破
课 时 作 业
技 能 提 升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晚清政府与民国政府的推动。
(2)表现:
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________”、旗袍与传统服饰并行。
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④社会习俗:“________”“废止缠足”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中山装
断发易服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无私奉献
1987
安居工程
注重环保
[学法引领]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大趋势:从封闭守旧逐渐文明开化。
两个原因: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和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三大阶段: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后。
四大内容:衣、食、住、行。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
宝成
青藏铁路
上海
2.通讯工具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________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成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____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________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
(3)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丹麦
台湾
崇明
3.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
万国公报
新华日报
光明日报
(2)电影:
定军山
(3)电视:
①1958年,___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③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北京
(4)互联网的兴起:
①兴起: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②发展:90年代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③特点:迅速传播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________、双向传授。
④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互动
[学法引领]
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2.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2)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因素
①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主动发生变化。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④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近代先进中国人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⑤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更是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
1.近代西式服饰传入后,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与中式服饰并行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地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3.允许臣民自愿剪发的是清政府,不是民国政府。
清朝末年,清政府就允许臣民自愿剪发,这与民国政府不同,民国政府是强行剪发。
4.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但没有在全国大规模推行。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虽然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但并没有推行到全国。大规模推行“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
5.19世纪,最早在中国大地修筑铁路的是外国侵略者。
19世纪,最早在中国修建铁路和修筑铁路最多的都是外国侵略者,并非清政府。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他说:“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材料三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材料四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在北京、澳门、湖南等地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和特点。
提示:(1)因素
①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主动发生变化。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④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近代先进中国人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⑤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更是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
(2)特点
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随着中国近现代经济、民主和思想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进而变迁的。
②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趋势呈现了由闭关自守转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变为向现代化的迈进。
③中国近现代化生活虽在不断变迁,但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
④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提示:(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指出与分析、归纳与概括、体现与反映类试题的规范解题方法
(1)指出与分析:“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分析”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活动,是在所获得的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分析”并不是已有理论的演绎,而是对研究对象做具体深入的研究。
(2)归纳与概括:“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事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由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3)体现与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但是“反映”有时可能就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体现”可能是从材料中获取历史结论或者寻找支撑结论的历史事实。
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材料二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屈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固近代史》(1840~1949)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并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解析] 本题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映。第(1)问,考查维新思想,阅读材料一获取有信息,把握材料主旨,从军事、外交、卫生等方面阐述。第(2)问,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新服饰,由此可知,由传统至现代化之趋势,结合所学知,阐述中山装产生的背景。第(3)问,关键信息: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屈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其认识基于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阐述。
[答案] (1)主张易服、剪辫。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
(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