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RJ)·
课件编辑说明
本课件是用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如果有的公式双击后无法进入可编辑状态,请单击选中此公式,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进入编辑状态。修改后再点击右键“切换域代码”,即可退出编辑状态。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单元整合提升(九)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返回目录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①国民经济恢复的背景及结果;②第一个五年计划与三大改造的措施及成就。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的探索与失误:①中共“八大”的决议及其意义;②“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探索;③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及其成果。
(3)国民经济的劫难:①“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劫难的原因及表现;②1971年周恩来的调整及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目标引擎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主干梳理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________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2)结果:到1952年,______________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返回目录
通货膨胀
工农业生产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
(2)措施:优先发展________,先后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企业。
(3)结果: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________奠定了初步基础。
返回目录
重工业
工业化
误区警示 1949—1956年是新中国的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3.三大改造
(1)措施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____________的高潮。
(2)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______________。
(3)结果:社会主义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返回目录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体系
巧思妙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过渡时期)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核心探究
► 考向一 频考概念——“一五”计划
【史料研析】
到1957年底……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问题 史料反映了什么?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解答 史料反映了经过“一五”计划,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________体系;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
奠定了初步基础。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工业
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论阐释】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
(2)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防力量。
(3)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4)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考向二 频考概念——三大改造
【史料研析】
农业合作社要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问题 史料反映了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解答 史料反映了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分散落后的____________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其特点体现在实行公有制,集体经营,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个体农业
按劳分配
【史论阐释】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考向三 综合视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
1.“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方面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需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而且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具有独特的优势。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3)“一五”计划完全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是完全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一五”计划只是强调五年期间为改造和建设准备初步基础。实施的结果则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了总路线规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超额完成了预定的工业化建设指标。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存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二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主干梳理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________。
(3)影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返回目录
农业国
工业国
2.失误探索
(1)表现
①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____________、大办农业。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____________。
(2)影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多快好省
大办工业
公共食堂
误区警示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3.纠正失误
(1)措施: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巩固、________、提高”的方针。
(2)结果:1962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____________基本完成。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调整
充实
调整任务
4.国民经济的劫难
(1)劫难
①原因:“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____________。
②表现: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调整
①1971年,________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②1975年,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经济领域
周恩来
全面整顿
巧思妙记 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核心探究
► 考向一 频考概念——“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史料研析】
(1)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之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宰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问题 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解答 第一则史料反映了国家号召要开展“________”运动;结果是违背了____________的客观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第二则史料反映了__________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________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大跃进
经济发展
人民公社化
农业生产
【史论阐释】
“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3)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考向二 综合视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1.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及教训
(1)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文革”时期,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是国民经济的大劫难。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教训
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主观原因
(1)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2)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3)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4)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命题一 依据史实描述,判定时间空间
【典例1】 [2014•重庆卷]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特征•考向]典例以历史伟人的论述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新高考将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设置历史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材料分析能力。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解析] B 本题以邓小平的观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钢铁、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仿真1】 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即( )
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员
B.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经济形势都异常的严峻
D.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解析] D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威胁,只有照搬苏联工业化道路,才能加快工业化进程,巩固国防。故选D项。理论信仰相同、社会性质相同不是选择相似工业化道路的必然原因,排除A、B两项;中苏都面临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巩固国家安全问题,排除C项。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命题二 依托历史概念,提升公民意识
【典例2】 [2014•安徽卷]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特征•考向]典例以普通公民的日记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新高考将会创设新情境,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各领域的特征及相互联系。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解析] A 本题以农民日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故选A。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仿真2】 下图是从旧货市场收购的民间资料,为某橡胶厂党支部会议记录,其年份模糊不清,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记录可能写于( )
A.1952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7年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解析] B 1953—1956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照搬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因此会议记录涉及“讨论当年国家计划的有关指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此会议记录涉及“关于资本家排队分类问题”。故选B项。1952年对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未开始,1956年以后资本家已经被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与题意不符合,排除A、C、D三项。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命题三 运用史学理论,正确解读史料
【典例3】 [2014•山东卷] 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特征•考向]典例以字典词条为切入点,考查中国现代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新高考将会通过设置史料,考查学生对历史核心概念的理解。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解析] C 本题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从图片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词条中对“大跃进”仍然高度肯定的评价,没有提及它所带来的危害,再联系题干中的时间“1978年12月”和所学知识,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仿真3】下面的材料反映出1958年的中国( )
A.毛泽东决定在全国开展“大跃进”运动
B.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键
C.钢产量超过英国成为全党共识
D.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明显的“左”倾错误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解析]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毛泽东认为应该在两年内赶超英国,这显然是在经济建设上犯了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严重脱离中国国情,故D项正确。A项虽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要信息不符,排除;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键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故B项错误;材料只显示毛泽东的指示,没有反映全党共识,故C项错误。
返回目录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返回目录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①新时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特点、内容及意义;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特点及成就。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①经济特区的创办、特点及其影响;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辟及意义;③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目的及其成就;④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目标引擎
返回目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及历史意义。
目标引擎
第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主干梳理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内容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____________为中心。
返回目录
解放思想
经济建设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误区警示 “文革”结束,“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文革”中“左”倾错误思想的继续,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彻底改变“左”倾错误。
返回目录
第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①经济体制:实行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行政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家庭承包经营
村民委员会
巧思妙记 图示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返回目录
第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城市改革
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以____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返回目录
第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2)过程
①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____________”,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
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中共“________”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返回目录
第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
⑤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①经济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了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小康水平
巧思妙记 图示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返回目录
第21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核心探究
► 考向一 频考概念——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研析】
(1)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