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历史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历史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免费下载历史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PPT免费下载
上世纪70年代中叶溧阳县百货公司第一门市部
现在的新晨百货
凭票购物的年代
商品丰富的年代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方式。前者政府主导,后者市场主导。
计划经济弊端:
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量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改革策略的提出
改革实践的开展
改革的深入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结构:
改革历程
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解放了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导思想
2、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 北京
3、内容: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经济路线
4、意义:
转折点,新起点。
1、背景:
(1)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两个凡是束缚,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指导思想
一、改革策略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考: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
封建土地制(私有)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集体经营)
集体生产、平均主义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改革前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
小岗村农民的生死状
我们分田到户. 每户户主鉴字盖章. 如以后能干.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刹头也干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公有制
分户经营
自负盈亏
按劳分配
公有制
集体生产
平均主义
突破: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平均主义弊端
比一比: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改革实践的开展—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唱过去,泥巴门,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唱现在,住瓦房,吃细粮,电视沙发西式床,还有余钱存银行。唱过去,一愁吃,二愁穿,三愁欠债还不完,四愁儿子光棍汉;唱现在,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
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土地的所有权依然属于集体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管理
方式
人民公社→乡、镇政府
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
1、历程:
安徽、四川到全国推行
2、内容:
3、意义:
农民、农业、农村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再看小岗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否代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20世纪80年代,当全国农村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华西村村支书吴仁宝出人意料地没有分田到户,却依然干着集体经济“副业”。
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2006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2010年超5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600万元--2000万元。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邓小平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规模化经营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经营成本下降,收益上升,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大农业发展已不相适宜。发展农村规模化经营,实质上是改变农村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加快土地的流转达到相对集中,优化土地、劳动、资金的组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既可以使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又可提高土地效率。通过产供销一条龙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管理,提高规模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发展规模化经营,不仅有利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农产品提高产量、质量,提高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更有利于农产品国际化生产,开拓市场、占领市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代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
A 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
B 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 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
D 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者积极性
材料: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和时间上的大量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都要听北京的。
根据材料分析,你认为国企改革的中心环节应该是什么?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平均主义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
多种所有制经济
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1、内容:
二、改革实践的开展—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内容:
2、意义:
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活力,
提高了企业效益,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农村
经营方式改变
家庭承包责任制
管理方式改变
人民公社
乡、镇、村居委会
大集体
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农民
农业
农村
企业职工活力效益
中心环节
增强企
业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背景: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三、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南方谈话(1992)
十四大(1992)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十五大(1997)
21世纪初
【自主学习】 :结合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三、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意义:
1、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3、中国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三、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计划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
作出决策
90年代后
市场经济


建国后,50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对初期的经济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后来,弊端日益突出,对农村、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越来越大。
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