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22.祖国统一大业

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人教版教学《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人教版教学《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件ppt免费下载必修1历史人教版教学《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件ppt
图中是一片大红,在片大红中偏偏有一个地方是白色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啊
台湾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学习要点:
一、统一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回归
四、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香港问题的由来
2、澳门问题的由来
3、台湾问题的由来
一、统一之源
——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思考: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性质一样吗?为什么?
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实质不同:
港澳问题是主权问题,是中英(葡)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则是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1842《南京条约》
1860《北京条约》
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新 界
香港岛
九龙
历史回眸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
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
下列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马关条约》签订
抗战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台湾问题的由来
宝岛台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国惟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惟一合法代表。国民党当局割据台湾,造成两岸分离状态,由此产生“台湾问题”。这是中国实现统一的内政问题。
美国插手“台湾问题” ,使“台湾问题”复杂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干涉中国内政。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打压和遏制中国。
问 题 1: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
1.萌芽: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宣布和平统一祖国;
2.初步形成:1981年,叶剑英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的谈话;——“九条方针”
3.正式提出:1983年,邓小平首次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
(武力解放台湾——和平统一台湾)
目的:解决台湾问题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杨力宇教授,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问 题 2:
“一国两制” 构想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个伟大的构想?
一个中国
两制并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 陆
港澳台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和核心
主体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
和平统一
设立特别行政区,港澳台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1、香港的回归
1997年7月1日
2、澳门的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
的成功实践
香港回归历程一:谈判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铁娘子”与“钢铁公司”的交锋
“英国是根据过去签订的条约管治香港的,这些条约是有效的。””“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
—— 撒切尔夫人
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我们)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
——邓小平
香港回归历程二:签约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联合王国政府英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国。
——中英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终于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香港回归历程三:回归
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五星花蕊
紫荆花旗
1.香港回归:
(1)回归的历程:
A、1982年,邓小平、撒切尔夫人会谈,中国政府作出1997年收回香港的决策;
B、1984年,中英签定联合声明,香港回归问题成功解决。
C、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顺利回归。
(2)回归的意义:
洗刷了百年国耻,为祖国统一大业 迈出了一大步。
为澳门回归提供成功范例
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签署《中葡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20日,中国与葡萄牙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澳门回归中国
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
葡萄牙国旗在澳门总督府前,最后一次降落
“五星莲花旗”
问题3: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在二十世纪末成功收回香港、澳门?(阅读“学思之窗”P103)
1、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根本原因);
2、“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4、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5、中共的正确领导;
3、中英、中葡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6、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
四、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进程:
(1)隔绝:(1949——1979年)
(2)暖风:(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
A、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30年来的真正停火)
B、实行“三通”政策——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
D、、90年代,两会成立,汪辜会谈,“九二共识”
C、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隔绝状态打破
(3)寒流:(20世纪90年代)——“台独”
(4)契机:(2005年)——“胡连会”
(1)海基、海协两会的成立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分别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1992年“汪辜会谈”
(2)“九二共识”
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李登辉出生在日本帝国统治下的台湾,祖父获得贩卖鸦片的“特许”,父亲担任日警,从幼小到大学都受日本式教育。李登辉家世特殊,早年即更改日本姓名称为“岩里政男”,也得机会到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留学。当时日本是军国主义教育盛行的时代,青年的心灵恐怕难免多多少少受到影响。
卖国贼李登辉——“两国论”
卖国贼陈水扁——“一边一国论”
吕秀莲
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首次握手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5年4月2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200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的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全体成员。这是胡锦涛同宋楚瑜亲切握手。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搭桥之旅”
问题4: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愿望。请分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二)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不利因素:
1、台独势力的干扰(内部)
2、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外部)
A 根本保证: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B 民族心理:祖国统一是海峡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C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榜样借鉴: 港、澳顺利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榜样和借鉴
F历史根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就是(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②香港、台湾也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③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④
B
挑战自己
2、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最初动机是:
A:解决香港问题 B:解决澳门问题
C:推动对外开放 D: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
3、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是指(  )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荣誉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越大
D.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4,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主权,这主要是指(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外国资本不动
C.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C
D
[典题例析]
[例1] (2009·上海高考)“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D
[例2] (2010·海南高考)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
[典题例析]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