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期末复习
《地理2》的内容结构
人口
人的生活空间
人的生产活动
人口的变化
城市与城市化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地 域 联 系
人口的变化
数量变化
空间变化
自然增长
增长模式
人口迁移
主要原因
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与人口的关系
知识结构与知识的内在联系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
增长总趋势: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差异: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地区
构成指标:“三率”
增长模式图
增长模式地区(发达、发展中)差异
总趋势: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概念及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阶段及其特点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源和矿产资源
经济因素:生活条件、就业机会、经济收入
政治因素:战争、政治迫害、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宗教、民族
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灾害
其他因素:家庭、婚姻、教育、年龄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实例归纳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与含义
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影响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为首要因素,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
概念与含义
保持合理容量的措施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优劣、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技术水平、消费水平
理解
1、人口增长特点
世界人口增长的什么特点?
思考:
世界人口变动的总趋势是什么?
不断增长
比较缓慢
持续增长
急剧增长
越来越快,有明显阶段性
工业革命
二战结束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只要人口出生率高于人口死亡率,总人口数就会持续增加。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等于人口死亡率时,总人口数将达到最高峰
2、衡量指标:
3、人口发展阶段模式
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打破“高位静止”均衡,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是从 率下降开始的; 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呈现低增长。
死亡率
出生率
从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口增长总要经历由“高高低”型向“高低高”,继而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
人口增长模式是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已基本呈现出“三低”型的特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正处在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模式的过渡。只有极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仍维持“高高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4、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迅速增长的问题:
①粮食供给不足
②就业问题严重
③人民生活贫困化
④妨碍人力资源的形成
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
5、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以后
15~19世纪
f. ?
g. ?
d. ?
e. ?
c. ?
a. ?
b. ?
四个特点
三条路线
欧洲人向美洲移民
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
亚洲各国居民向国外移民
外籍工人增多
国际难民增加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流向的变化
二次世界大战前
二次世界大战后
欧洲
迁出
迁入
拉丁美洲
迁入
迁出
北美洲
迁入
迁入
大洋洲
迁入
迁入
美洲
南亚 土耳其 北非
欧洲
北美洲
欧洲
非洲
亚洲
拉美
亚洲
欧洲
亚洲
亚洲
非洲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C. ?
B. ?
国
家
政
策
a
?
包括
D. ?
A. ?
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
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b
?
E. ?
民
族
歧
视
c
?
家
庭
婚
姻
d
?
性
别
e
?
包括
包括
社会文化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
其他因素
政治迫害
战争
宗教迫害
投亲靠友
年龄
在历史早期,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经济
政治迫害
战争
国家政策
政治因素
民族歧视
社会文化因素
水
水灾
旱灾
生态环境因素
干旱
家庭和婚姻
男
女
年龄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国家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
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20世纪50年代黑龙江、新疆等地大批解放军就地复员成立建设农垦兵团
公元初,犹太人散居到世界各地
美国很多老人退休后迁移到南方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民族因素
1947年,1 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墨西哥农民偷渡到美国
经济因素
由于美国遭受严重恐怖袭击事件导致美国攻打阿富汗塔利班,大批阿富汗平民穿越边境逃往邻国巴基斯坦
政治因素(战争)
7、请你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合理人口容量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
2.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合理人口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他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
3. 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合理人口容量”。
4.合理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
自然地理因素: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矿产等是首要因素。其中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
环境、资源、人口的消费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
环境承载力
定义
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a. ?
b. ?
c. ?
d. ?
e. ?
自然环境要素
目前没有限定
已成为决定越来越多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资源的生产力决定着供给人类食物的多少
阳光
空气
淡水
土地
生物
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情况下的人口容量
生物生理性的人口容量
土地
合理人口容量
定义
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a. ?
b. ?
c. ?
d. ?
e. ?
主要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的优劣
地域的开放程度
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人口、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具有相对性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本章知识逻辑关系: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城市的土地利用
城市的功能分区
城市的服务范围
城市的规模大小
城市的等级体系
城市的地域结构
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化
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
对城市空间布局影的响
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
城市地域结构
功能分区
影响因素
发展变化
历史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行政因素
商业区
工业区
住宅区
城市
城市个体
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群体
不同城市等级
城市服务范围大小不同
不同等级城市分布
层层嵌套
城市数目与相互距离
城市体系
构建网络,
理清思维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化的概念
主要标志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城市化的地域特征
城市发展的规模特征
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化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
城市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交通、就业、社会等问题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
本质内容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二、三产业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差异
特大城市与城市带发展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人文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土地等
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
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自然因素
含义
差异表现
影响城市建筑结构
影响城市建筑风格
影响因素
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特点
在特定地域中人类活动的产物
非物质方面
建筑、服饰等
价值观、生活习惯等
物质方面
地域性:地域范围可大可小
综合性: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对稳定性: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三节
1、归纳总结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城市化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
2、城市的功能与空间结构
3、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点
联系实际
发现规律
4、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形式:
(1)同心圆结构
(2)扇形结构
(3)多核心结构
经济因素:地租差别-离城市中心越远,
地租越便宜。
行政因素:合理引导,城市规划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
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5、以谋市为例,分析影响城市空间 结构的主要因。
经济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①距市中心远近:离市中心越近,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越高。
②交通便捷程度:交通越便捷,土地价格或租金越高。
2、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A区域商业付租能力最高、形成商业区;B区域住宅付租能力最高,形成住宅区; C区域工业付租能力最高,形成工业区。
地租水平较低,位于中间地带,即有利于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接近最大消费人群
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距市中心远近对工业影响最小,布局在外缘可以降低成本
1、三条直线反映: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最大,住宅次之,工业最小。说明商业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最大,住宅次之,工业最小
图表分析,提高能力
(一般情况下)
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城市的规模越小,等级越低服务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城市中心地理论: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相互重叠、交错,形成层层嵌套的城市体系。
6、城市规模、等级与服务功能
7、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含义: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人口的集中过程:
人口分布有什么变化?
土地利用有什么变化?
经济结构有什么变化?
地域的转换过程:
经济结构的变化:
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城镇数目增加
城镇规模扩大
农业用地转为城区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城市用地功能分化
土地景观较大变化
第一产业主导
第二、三产业为主
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
8、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①、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发达国家城市化伴随工业化进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推力与反推力)
、
③、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发达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间远远早于发展中国家。
1950年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④、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六大城市带)
②
请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政治经济因素、空间分布特点几方面,分析图中城市带的共同特征。
地理位置------适宜人类居住的中纬度
自然条件------平原地带,便于农耕、居住、交通联络,
政治经济因素------各地的政治经济中心
空间分布特点------多呈带状延伸
问题
社会问题:(就业、治安、贫困、)
保护改善措施
(全面开展污染物的治理、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9、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环境质量下降:(四大污染,改变原生态)
交通问题:(时间、事故、停车、环境污染)
城市住宅:(发展中国家问题突出、拥挤、棚区, 发达中国家内城衰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规划
加强城市管理
10、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①地域文化与城市空间布局
②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结构
③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风格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自然因素
农业地域的形成
原始迁移农业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现代混合农业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联系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域分布
农产品
主要特点
区位条件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区位
位置
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农
业
区
位
因
素
气候
土壤
地形
市场
交通
政策
自然因素
利用
改造
扩大农作物区位范围
改造不利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
发展变化
市场变化
交通、保鲜冷藏技术
热量、光照、降水对分布与发展影响极大
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南水田、北旱地)
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不同的土壤种类、肥力,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手段
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进行搭配:
A、古巴的甘蔗
B、黑龙江的大豆
C、河西走廊的粮棉
D、横断山区立体农业
E、江南丘陵的茶树
灌溉水源
炎热的气候
地形
土壤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游牧农业
迁移农业
初步定居农业
原始农业
稻作农业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传统混合农业
地中海式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旱作谷物农业
现代混合农业
种植园农业
乳畜业
大牧场畜牧业
市场园艺业
现代农业
环境条件
动植物种类
发展阶段
生产方式
农业发展的三阶段
季风水稻农业
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农业经济类型
重要的是区位条件的分析
商品谷物农业
当今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
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
热带雨林区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地形平坦 水热充足 人口稠密 历史悠久
加大科技投入 适度扩大种植规模
减少能耗 降低成本
3、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的比较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4、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迁移农业的对植被的破坏
传统旱作农业的过度开垦不合理灌溉与过度放牧
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区域环境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
生态破坏
荒漠化
水土流失
土壤盐渍化
土壤污染
迁移农业
传统旱作农业
现代混合农业
第二节:工业区位知识结构
工业区位
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区位因素(因素)
区位选择(变化)
工业联系与集聚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世界主要工业区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满足生产技术需求
工业的区位选择
因素: 原料、动力(燃料)、土地、水源、
劳动力、市场、交通、政府、技术等
环保对工业区位
提出相应要求
3、信息的通达性是工业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新因素
2、交通运输对工业仍有很大吸引力。
1、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减弱,市场的影响逐渐加强
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主导因素指向类型及典型实例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4、劳动力的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增强
社会、环境需要的影响
1、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集聚因素等
2、 环境因素: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主要目标:节省运费、降低成本、保障生产持续发展
降低成本
工业区位选择主要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
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技术要求较高
制糖工业
水产品加工
印刷工业 家具制造业
炼铝工业化学工业
电子装配厂 普通服装制造厂
电子工业 航天工业
1、工业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主导工业与基础工业、综合服务行业之间的生产联系
所有的工业部门和企业
自来水厂
供水
发电厂
供电
燃料厂
供气
交通
运输
邮电通信
科研
技术
文教
卫生
娱乐
饮食
企业最初集聚的主导因素分类
廉价劳动力集
中的地区
共同利用人力、技术优势、
基础设施
在港口和铁路
枢纽附近
运量大,降低成本
宝山钢铁、
金山石化
集中于某一
资源基地
有利于资
源开发
德国鲁尔区
在廉价能源
附近
就近获得
能源
兰州冶金业;
广西有色金属
多层厂房内有服装、制鞋、等多种工厂
案例分析
其他经
济活动
工业
企业
相关
企业
共
享
集
聚
公共设施
公共服务
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量消耗,集中处理废弃物
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工业选址(随着工业生产的可移动性和灵活性增加)
3.工业集聚的优越性
4、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联系
产品方面
基础设施
信息
工业集聚
工业地域
工业点
工业区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低级
高级
工业点
工业区
工业枢纽
工业地区
工业地域类型
中国四大工业地域分布图
辽中南工业地区
京津唐工业地区
沪宁杭工业地区
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区
北美工业区
欧洲西部工业区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
中国—日本工业区
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人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
主要方式及优缺点
运输系统发展方向
邮电通信
邮政通信
主要业务
网络系统
电信通信
主要任务
网络系统
商业
概念
环节
作用
网络化
高速化
专业化
第三节
方式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特点
优点
缺点
运量大、速度较快、连续性好
建设投资大、
成本高
机动灵活,装卸方便
运量小
运量大、投资少、
成本低
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速度快
运量小,运费高
线路和运具合二为一,
连续性强,运量大
投资大,灵活性差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每吨货物的运输费用
距离
A
B
C
0
几种运输方式运费的比较
购销时空矛盾的缓冲器
商业活动的前提
商业活动的终结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
系统特点
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的传递系统
邮政网络是由邮局和邮路组成的邮件传递系统。
社会活动的神经系统
通信
地域联系的方式------
人类
物质、能量
索取>再生
排放>自净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环境
废气物
生产生活
知识结构与知识的内在联系
土地荒漠化
人口
压力
人地关系协调
可持续发展
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用表格归纳各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区域性
全球性
分类
分布
环境问题
不协调
物质能量
人类社会
废弃物
环 境
环 境
全球变暖
臭氧空洞
大气污染 酸雨
2、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酸雨污染
大气污染
水污染与水资源危机
城市垃圾污染
温室效应
臭氧层空洞
土地荒漠化
森林锐减
水土流失
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
环境污染
环境生态破坏
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
臭氧空洞
大气污染酸雨
氟氯烃化合物增多
酸性气体增多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出二氧化硫、氧化氮
二氧化碳增多
①燃烧矿物燃料
②毁林
①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②国际协作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②国际协作
①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综合利用
②国际协作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破坏生态及经济
破坏生态及经济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破坏生态及经济
③腐蚀建筑物
3、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
20世纪重大公害事件
环境问题分布
成因
不平衡
全球化
国际
国内
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已得到治理和缓解)
发展中国家
(环境问题更严重)
城市:污染集中,绿地面积小
乡村:生态破坏严重,也有乡镇企业污染
经济结构
产业政策
环境政策
酸雨
国际河流污染
海洋污染
臭氧层破坏
气候异常
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人类
4.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人地关系
可
持
续
发
展
概念
内涵
原则
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
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生态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
公平性
原则
责任公平:发达国家有
更大的责任
纵向
横向
代际公平为后代
留有发展条件
代内公平机会均
等,发展平衡
是可持续发展重要原则!!
社会持续
经济持续
生态持续
持续
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类要发展,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机后代人的发展
择环境观
5.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资源观
发展观
伦理道德观
国际合作
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持续性
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
调整行为
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
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
公平性
共同性
必然性
战略框架
人口压力
中国21世纪议程
资源短缺
环境危机
生态农业
农业模式
必然性
转变观念
消费观
1. 政府行为的调整:
制定政策规划,对环境影响深远。
思考:政府行为调整包括哪些方面?
调整行为
2. 市场行为的调整:
思考:市场行为调整包括哪些方面?当地有哪些环保产业?效益怎样?政府有无扶持措施?
经济
系统
生态
系统
人
的管理
调空
社会
系统
生产废弃物
环境资源
物质产品、资金 等
劳力、科技 等
生活废弃物
环境资源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
基础
条件
目的
读图1“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国家)完成1-2题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