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第三讲
城 市 化
城
市
化
什么是城市化
概念、动力、标志、意义
世界城市
化的进程
时间差异
初期、中期、后期阶段
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城市化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
合理城市化和不合理城市化产生的影响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_________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城市范围
具体包括:
人口职业的转变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产业结构的转变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村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城市等级提高
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乡村
人口增长
快,对土
地压力大
收入低,社
会服务短缺
受自然灾
害影响大
推
力
因
素
城市化
的动力
拉
力
因
素
就业机会多
社会福利保
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
齐全
交通便捷
城市
2.城市化的动力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生活水平差
社会服务资源短缺等
(2)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农业发展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
农业发展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
农业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农业发展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2.城市化的动力
2.城市化的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
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
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
2.城市化的动力
(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
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
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
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化进程为进城的农民从事加工制造、建筑等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并不是唯一标志
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也是城市化的标志。
3.标志:城市人口占_______的比重。
总人口
3.标志:城市人口占_______的比重。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总人口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促使生产方式、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城市化的意义
项 目
意 义
促进人口转化
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
改善产业结构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推动工业发展
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推进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改变文化、思想、观念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进程示意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点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后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加速
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
现象
发展中
国家
初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地区差异:
(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__(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_____(填字母)阶段。
C
A或B
2.地区差异:
目前,发展中国家并不是城市化水平都较低。
一般来讲,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但是由于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
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城市化水平却比较高,称为虚假城市化;
西亚、北非的一些产油国,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不发达,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致使城市化水平也比较高。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两种现象
(1)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如南美洲的一些国家。
(2)滞后城市化: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早
慢
晚
发达
国家
发展
中国
家
高
快
大
相适应
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低
小
不相适应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城市环境问题增多
乡村
乡村
中心区
城市边缘
近郊区
远郊区
城市化起步阶段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乡村
乡村
中心区
城市边缘
近郊区
远郊区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产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在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
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技术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和距离;因城市中心区地租上升导致工业和住宅迁往郊区或更远的乡村;大城市地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
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
郊区
城市
化
逆城
市化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郊区建有大型商场和绿地,城市与郊区之间有高速公路相连。出现在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城市居民由市中心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结果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它是城市发展到后期阶段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更不是城市化的倒退,而是城市化推进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的“质”在提高
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大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城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的现象。它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
再城市化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
广州红砖厂位于广州员村,其前身是建於1956年中国最大的罐头厂————广州罐头厂,艺术家们将废弃的生产车间改造成了LOFT风格街区。
上海M50创意园区位于苏州河畔莫干山路50号, 本是一片被遗忘了的旧厂房和破损不堪的上海老式民房,之后被上海几个知名艺术家租来作画廊,马上身价百倍,现充满了艺术家和艺术民工
城市群(带)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结构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以大城市为中心分布的若干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群,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2、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
3、欧洲西北部城市带;
4、美国五大湖沿岸城市带;
5、英格兰城市带;
6、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
理
城
市
化
平整土地
修建水利
设施
绿化环境
①降低人类活动对环
境的压力,改善环境
②利于提高人们生活
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城
市
环
境
特
点
钢筋、水泥
城市工
业废渣
城市道路
系统、生
产生活设施
城市废气
建筑密集
生物栖息地
土地和空间
降水、径流
蒸发、渗漏
太阳辐射和
气温、降水
日照、风
向、风速
生物多样
性减少
土地质量
水质、水
量、地下水
运动变化
城市
“热岛”
“雨岛”和
“雾岛”
城市风等
地
理
环
境
的
变
化
改变
影响
再分配
占用
改变
导致
降低
导致
形成
形成
2.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
影响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
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3.城市环境问题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成因
措施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化石燃料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
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等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影响
成因
措施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
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分散污染源;
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框图
经
济
因
素
社
会
因
素
历
史
因
素
政
治
因
素
影响因素
内部结构
服务功能
城市等级不同
服务功能范围
不同
住宅区
工业区
商业区
城市
土地利用
功能区
人口城
市化
地域城
市化
概念
城市化
世界城市
化的进程
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城市化
问题
应对
措施
拉
力
推
力
城市化
动力
地区差异
发
达
国
家
发
展
中
国
家
【知识结构】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为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以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曲线示意图”。完成9-10题(12年浙江卷)
9.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 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 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 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10.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交通状况 B. 产业结构 C. 人口政策 D. 自然环境
A
B
(2012·广东文综•T9•4分)下图是某城市高铁站影响范围(半径2.5 km)内,以车站为中心的不同圈层(以0.5 km等间距划分)中三类企业数量的统计。由此可判断 ( )
A.直接相关企业数量占该类企业总数比重,在距离车站0.5~1.0 km圈层中最小
B.关联企业在各圈层中的数量,以 1.0~1.5 km 圈层中最少
C.派生企业在各圈层中的数量,由内圈到外圈先增后减
D.各圈层中三类企业的数量之和,由内圈向外圈依次减少
C
4.(2012·山东文综•T27•12分)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2012·福建文综•T3~4•8分)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7.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D
A
(2012·海南地理•T11~13•9分)图a是2005年某城市新区规划图。针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2010年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图b)。该城市盛行西北风。据此完成10~12题。
10.按主导职能,该新区规划为 ( )
A.居住区 B.文化区
C.政务区 D.工业区
11.在图b中的M处适宜修建 ( )
A.自来水厂 B.垃圾焚烧厂
C.污水处理厂 D.热电厂
12.据图文资料推测,该新区规划实施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 )
A.交通拥堵 B.环境破坏严重
C.公共服务配套不足
D.工业用地不足
D
C
C
(2011·福建文综·T5~6·8分)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图1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公共住房( )
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
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
2.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 )
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
D
A
(2011·广东文综·T3·4分)10.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D
(2011·山东文综·T7·4分)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14.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B
(2011·海南地理·T23·10分)读图9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示地区东南部城市密集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临海、地形平坦(为平原)、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强、政策支持等。(答出5项即可)
(2014上海卷)(二)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对象之一,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城市商业网点分布的合理性。读我国某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表,回答问题。
4. 该市居民购物出行空间距离最小的是蔬菜食品类,影响这类商品销售网点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地价 B. 集聚 C. 交通 D. 市场
5. 该市居民服饰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可能反映了
①服装销售网点增加 ②服装商场的通达性改善
③服装商场品种更多 ④大型服装商场外迁市郊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6. 该市居民家用电器类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变化最大,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度上升 ②居民区随城市发展向外扩散
③家电商家地租支付能力提高 ④家电商场在商业区相对聚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② ③
D
C
B
(2014重庆卷)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m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1-2题。1.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
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2.今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A.节约建筑用地 B.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建筑耗能 D.扩大用地规模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