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1.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教版地理必修2精品《1.1人口的数量变化》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人教版地理必修2精品《1.1人口的数量变化》PPT课件免费下载人教版地理必修2精品《1.1人口的数量变化》PPT课件免费下载人教版地理必修2精品《1.1人口的数量变化》PPT课件免费下载人教版地理必修2精品《1.1人口的数量变化》PPT课件免费下载人教版地理必修2精品《1.1人口的数量变化》PPT课件免费下载
环 境
人类社会
人口的变化
教材章节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1.3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近年来北京考题中涉及人口知识的情况
二、本部分知识结构
数量
自然
增长
机械
增长
人口迁移
自然
增长
=
基数
*
自然增长率
世界人口增长、中国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典型地区、原因)
影响
因素
人口增长空间差异
概念
分类
按迁移方向
按地理范围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意义及影响
环境
对人
口影

分布
世界、中国
人种
语言
……
衡量
标准
人口容量
最大
最佳
关系
表现
协调
问题
与资源、环境、
社会、经济相
适应
自然
增长
过快
自然
增长
缓慢
考点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
机械增长
(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迁移
一个地区当年的人口数量
=
去年人口基数
+
去年人口基数
*
当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
当年人口迁移数量
笔记
>0 人口数量增加
=0 人口数量不变
<0 人口数量减少
①一个地区人口总数量最大值是该地区自然增长率由正值
下降为0时,不是自然增长率最大值。
②自然增长率下降时,人口总数量不一定减少
一个地区当年的人口数量
=
去年人口基数
+
去年人口基数
*
当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
当年人口迁移数量
一.世界人口增长
人口总数量
=
基数
*
自然增长率
基数
+
1.时间变化
世界人口增长
18世纪中叶
20世纪中叶
增长速度较快,人口持续增长
增速明显加大,人口总数急剧增长
增长速度缓慢,人口缓慢增长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二战结束
中国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快慢的重要因素。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发现: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三次技术革命都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成为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转折点。
2.空间变化:
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不均衡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生产力
发展水

自然
社会
福利、教育水平、
医疗、生育观念
经济




人口自
然增长

人口增
长速度
直接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
根本原因
人口的自然变动是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的结果。不同国家和地区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不同。但从历史过程来说,则有相似之处。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大致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特点。称为人口增长模式 。
高出生、
高死亡、
低增长
高出生、
低死亡、
高增长
低出生、
低死亡、
低增长
“高高低”模式
“三低”模式
过渡模式
二、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描述人口增长模式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三率高低的具体数值
无固定标准,各家学者倾向于各说各的,但基本划分有些共同处:
出生率 3-6%以上为高或较高
自然增长率 3%以上为高;1%以下为低
(周启昌,《人口地理》)
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的是现代型和传统型,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可以把1%的数值指标作为二者的划分线;高于1%为过渡(传统)模式,低于 1% 为三低(现代)模式。
高出生、
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生产力水平低下,
营养不足、医疗
条件落后;抵御
自然灾害能力低。
高出生率、
死亡率急剧下降、
自然增长率增加
生产力水平发展,
提高了食品供应与
营养水平;医疗条
件有所改善。
出生率下降较快
死亡率缓慢下降
自然增长率下降
生产力水平进一步
发展,人口受教育
年限增加;养育子
女成本提高;社会
福利完善。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变化
人口金字塔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图册P50
空间差异
高出生、
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人口金字塔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
高出生率、
死亡率急剧下降、
自然增长率增加
出生率下降较快
死亡率缓慢下降
自然增长率下降
低出生率
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农业丰收和平
年代,人口数
量增加;灾荒
战争、瘟疫流
行年代,人口
数量下降。
生产力水平发展,
提高了食品供应与
营养水平;医疗条
件有所改善。
生产力水平低下,
营养不足、医疗
条件落后;抵御
自然灾害能力低。
生产力水平进一步
发展,人口受教育
年限增加;养育子
女成本提高;社会
福利完善。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四、各种人口图
1.横竖坐标图
(2012年海淀)图1为“我国1970—2010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回答1、2题。
1.关于1970—2000年间人口变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基本保持不变,死亡率不断下降,自然增长率也不断下降
B.人口增长模式完成了高高低特征向三低特征的过渡和转变
C.1975—1985年期间,我国人口数量先增后降
D.1985—2000年人口变化显示了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
2.根据2000年—2010年间人口变化特点,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的增长与环境、资源相适应
B.仍面临着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带来的问题
C.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
D.人口变化特点与人口迁移密切相关
2. 三角坐标图的判读

C
明确图中三条坐标轴各表示的地理要素;
分析图示各地理要素数值变化的方向
读某边的数值时:向该边作与其零起点相交边的平行线,该平行线与该边的交点即为该边所对应的数值。
检验方法:三变量之和为100%
(2011·江苏文综) 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人口
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回答15~16题。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16.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直角坐标和三角坐标组合
(2014海淀期末)图1为“甲、乙、丙、丁四个国家某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甲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
B.乙国人口增长为过渡模式
C.丙国一定属于发展中国家
D.丁国人口增长为现代型
(2013高考题浙江卷)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9~10题。
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5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柱状统计图
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08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回答(1)~(2)题。
(1)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
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
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
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
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
5.人口金字塔图
(14丰台期末)15.读中国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图9),以
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10年中国已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B.2010-2013年是一次人口就业高峰期
C.2030年后劳动力将面临就业困难局面
D.2030年后中国老龄化问题将更加突出
(2012山东卷文综7、8)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2题。
3.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4.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考点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一、概念(判断依据):
变更居住地,我国以户籍所在地改变为准
时间:永久性或长期性,一般在一年以上
空间: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线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二、人口迁移的分类(按地理范围)
1.世界的人口迁移
欧洲人向美洲移民
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
亚洲各国居民向国外移民
原因:殖民主义的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






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1
2
a
b
c
2.国内人口迁移(中国)
闯关东
闯关东: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满清政府禁关,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农业歉收,饥荒加剧,山东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
1
2
3
原因:政治(开疆拓土、流放、戍边);战乱;自然灾害
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原因:国家政策(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时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在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原因: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发展;个人需求;
三、影响人口迁移因素:
(迁入地的“拉力”、迁出地的“推力”)
经济因素(经济收入、就业机会)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民族歧视、宗教、家庭和婚姻、性别、年龄)
生态环境因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自然环境)
对迁入区的影响原因分析
对迁出区的影响原因分析
三、人口迁移意义及影响
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对迁出地的影响
(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
(3)损失一定数量的素质较高的青壮劳力,人才外流。影响迁出地经济进一步发展
对迁入地的影响
(1)合理的迁移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劳动力,有人才流入,利于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迁入地商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扩大消费市场;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
(2)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就业、住房、交通、卫生和教育、城市环境产生巨大压力)
社会、经济、环境
读图1,回答第1~3题。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4上海卷)(三)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7. 从人口迁移类型看,下列情况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A. 三峡库区居民外迁 B. 三江源牧民迁入城镇
C. 农村人口进城务工 D. 地震区灾民搬至异地
(2014山东卷)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完成1-2题.
1、图1为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状况。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 豫、粤、沪、黔
(2013高考题新课标I卷)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 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7~8题。
7.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 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 总人口减少 
C.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 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8. 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 美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德国
(2014上海卷)(三)我国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对迁移人口的妥善安置,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8. 三峡库区部分移民东迁沿海某地后,迁入地采取了“杂居”安置方式。其深远意义是
A. 改善移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B. 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接触
C. 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D. 便于移民的统一管理与服务
考点3、中国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政策
考点4、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一、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生产活动方式、文化教育、政治因素、开发历史等
气候、地形、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2012大纲全国卷8—9)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3,完成2题。
6.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二.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三.人口国策
环境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是针对某种具体的资源而言的.通常多说的是某区的土地承载力,淡水资源的承载力.森林资源的承载力等等
环境人口容量是由该地区的承载力最小的那种资源决定的
考点5: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一、环境承载力
1.概念
指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环境人口容量)
木桶短板效应
不同长短的板相当于不同资源的承载力
(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该桶的容积是(由承载力最小的资源决定的)由短板决定的.
木桶短板效应
木桶最多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有多长。
环境承载力既可以从单一的因素考查,如自然资源,也可以从综合因素来考查。
区域
差异
2.影响因素
水资源
土地
资源
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有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
世界人口大国前三位均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的国家
42.3%
自然环境优劣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及自然环境变化等
2.影响因素
③ 科技水平: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利于新资源开发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合理人口容量。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的提高可以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B.消费水平的提高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会导致合理人口容量的降低。
④地域开放程度:
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密度都高于每平方千米300人,且国民的生活水平很高。为什么?
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
生产力愈发达,利用系统外资 源的能力就愈强。
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指一国或一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1.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环境承载力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合理人口容量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
2.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合理人口容量则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
3. 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等,自然资源首要因素。其中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区域)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中图版
环境承载力:可以从单一因素考察,如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可以从自然环境系统综合考察。
人口合理容量:自然环境的优劣(包括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

人教版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人口合理容量:没有明确阐述
(2011·北京文综) 36. 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4)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8分)
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
二、本部分知识结构
数量
自然
增长
机械
增长
人口迁移
自然
增长
=
基数
*
自然增长率
世界人口增长、中国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典型地区、原因)
影响
因素
人口增长空间差异
概念
分类
按迁移方向
按地理范围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意义及影响
环境
对人
口影

分布
世界、中国
人种
语言
……
衡量
标准
人口容量
最大
最佳
关系
表现
协调
问题
与资源、环境、
社会、经济相
适应
自然
增长
过快
自然
增长
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