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生物必修2原创《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课件ppt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生物必修2原创《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课件ppt免费下载生物必修2原创《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课件ppt免费下载生物必修2原创《7.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课件ppt免费下载
1.环境引起的生物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的变化是否可以遗传给后代?
提示:不一定。环境的变化如果没有造成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2.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的进化。
提示:依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为由于草地退化后,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而颈部较短的个体被淘汰掉,较长颈这一获得性状遗传给后代。
【典例】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现存的各种生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自主解答】选B。拉马克是第一个比较完整地提出进化论的科学家,他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他的主要观点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1.请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
提示:长颈鹿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了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导致现有食物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要(生存斗争),又因它们个体间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被淘汰。控制长颈的基因经过逐代积累,最终进化形成长颈鹿。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具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繁殖产生的大量变异类型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保留下来。
【典例】(2009·广东理基)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明确具有较厚外壳的蜗牛不会被蟹类捕食。
【自主解答】选B。由于蟹类的捕食,具有较薄外壳的蜗牛逐渐减少,所以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不是由于人工选择;C、D是拉马克学说中错误的进化观点。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
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解析】选C。拉马克否定了神创论,但其学说的两大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其致命的缺陷。进步之处是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解析】选D。选项D不是拉马克的观点。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现代科学认为,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给后代的。
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评价是( )
A.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B.它能正确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它能正确解释生物界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它能解释自然选择的作用,但不能阐明生物界的多样性
【解析】选C。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遗传变异起作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4.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解析】选B。连续长期使用一种杀虫剂,害虫抗药性增强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积累而增强。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可能会发生变异,不具有抗药性。
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
A.个体最大的种群 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 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解析】选D。种群中的个体差异多,适应能力各不相同,不论气候环境如何变化,总会有部分个体存活下来。如果个体差异很小,可能由于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全部灭绝。
2.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
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
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
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
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农药诱发害虫产生了抗药性突变
【解析】选D。变异是不定向的,可产生多种变异类型。在与农药这种无机环境进行生存斗争时,只有少数个体保留下来,即a→b段。此后这些个体大量繁殖,即b→c段。农药的作用只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而不是诱发抗药性突变。
3.祖国宝岛台湾蝴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变异是岛上蝶类新种形成和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下列变异中不能成为蝶类进化内因的是( )
A.基因结构改变引起的变异
B.染色体数目改变引起的变异
C.仅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
D.生物间杂交引起的变异
【解析】选C。仅由环境改变,但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的变异不能够遗传给后代。
4.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家鸡的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年产卵量仅12个。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鸡在食物充足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逐渐增多,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被人工选择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足原鸡多产卵的营养需求,从而使产卵量变多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发生定向变异
【解析】选B。家鸡产卵量高,是人类对原鸡的不定向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5.检验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方法为: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被检菌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在环境变化之______(填“前”或“中”或“后”),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
④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衡量实验的指标即对实验结果的表述。本实验中是利用抑菌圈来表述实验结果的。
(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力越强。
(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
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因为由图可知,使用该杀虫剂后,害虫数量并未降到0。
③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
④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少数。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前 在使用该杀虫剂后,害虫并未全部被消灭 ③选择 ④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1.(3分)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有(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解析】选D。达尔文学说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的选择是定向的。环境的作用是选择不定向的变异,而不是引起生物定向的变异。
2.(5分)用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多选)( )
A.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B.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解析】选C、D。病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作用是把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淘汰抗药性弱的个体。病菌抗药性增强不是人类有目的的选择的结果。
3.(12分)(2009·上海高考)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的数量变化是由于环境不同,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______(地区)B;
②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若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表,根据表内数据在坐标图中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与评论:
①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②已知桦尺蛾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浅色蛾杂交,F1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蛾,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试验完成探究。
a.试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验设计。
(1)实验假设是根据实验目的而定的;
(2)实验应选工业污染区与非工业污染区进行对比,收集黑色蛾和浅色蛾标记并释放到相应的所选区域;
(3)根据表格所给数据,会绘制柱形图即可,注意要有图示说明;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较多,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较多;
(5)①工业污染区树皮变黑,黑色蛾与周围环境一致不易被捕食,数量较多;②选多对黑色蛾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观察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如发生性状分离,黑色为显性性状;如不发生性状分离,黑色为隐性性状;也可选多对浅色蛾雌雄个体交配。
答案:(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可)
(2)①非工业污染区
③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3)见下图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①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②a.选择F1的雌雄黑色蛾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
b.若后代出现浅色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则黑色为隐性性状。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