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秋水庄子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1)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 ,字 , 时期 国人。
战国时期著名 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与老子并称 “老庄”。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而治,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为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周
子休
宋
思想家、文学
战国
道 家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
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这些寓言故事,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富有诗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庄子》文章的艺术成就,高出诸子。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复杂,一方面,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给后世以消极的影响;一方面,他对当时地主阶级及其意识形态(主要是封建社会礼教和道德观)的批判,往往成为后世文人反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的武器。
检查 预习 情况
dǔ
jīng
sì
zhǔ
dài
fú
一、读音辨正:
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泾流( ) 两涘( )
渚崖( ) 且夫( )
伯夷( ) 我睹( )
殆 ( )
二、流畅朗读课文
yí
三、请翻译课文:准确翻译重点词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按时,
名为状
黄河
通“径”
这样
通“辨”,辨认
在这个时候
用在句中,舒缓语气
形容词尾
认为
美景,形为名
向东,名为状
到达
脸朝东
也作“望羊”,抬头仰望的样子
海神若
认为
没有谁
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样
面孔
说
小看,形作动
轻视,形为动
不
尽
到达
危险
表被动,被
得大道的人
秋汛随着季节来到了,众多河流的水灌入黄河。(黄河)直流的水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白茫茫一片),(隔着水)分辨不出(对岸的)牛和马。在这种情况下,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是全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到水的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河伯才转过脸来,仰望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有这样的说法,‘听到很多道理,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小看孔子的学识,并且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了您的广阔无边,如果我不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秋水》译文
四、课堂练习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通假字,并理解。
2、找出古今异义词,并理解。
3、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泾”通“径”,直流的水波)
(“辩”通“辨”,分辨,辨别)
(1)通假字: 泾流之大。
不辩牛马。
到达。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脸朝东。
方位名词,东方。
面部。
指事物本来的样子。
2、古今异义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古义:
至于
今义:
东面而视
古义:
东面
今义:
旋其面目
古义:
面目
今义:
古今异义:
河: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百川灌河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方:
古义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东, 向东,名词作状语。
面, 面对,名词作动词。
少,小看,形容词作动词;
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现象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
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
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
返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美景,形容词为名词。
闻,见闻,动词作名词;
(4)一词多义:
若 闻 始
望洋向若而叹曰
以为莫己若者
闻道百/ 且夫吾尝闻
少仲尼之闻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始吾弗信
(名词,海神名。)
(动词,如、及、比得上)
(动词,听到)
(名词,学识)
(副词,才)
(名词,开始)
两涘渚崖之间
泾流之大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我之谓也
之 野语有之曰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于 至于北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于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代词,这样)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这样)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介词,相当于“在”)
(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介词,表被动)
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5)出自本课的成语:
望洋兴叹:
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
留下笑柄,让内行见笑。
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大方之家:
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成语运用
1、他拿自己那篇不像样的文章到处炫耀,也不怕被大家贻笑大方。
2、我们面对这次比赛高手如云的现状,只有不断加强练习,否则只会贻笑大方。
3、面对出国留学的高额费用,他们一家只得望洋兴叹了。
4、终于,他看到了让他神往、气势磅礴的大海,他忍不住望洋兴叹起来。
(望洋,形容人仰视的样子。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
(贻笑大方指被行家讥笑,本身含被动语气。)
(错)
(对)
(对)
(错)
(6)特殊句式:
判断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者,……也)
倒装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 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我之谓(宾语前置句,用“之”把宾语提前)
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所”
固定句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 “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倒装句式
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
我之谓也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寓意。
2、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一、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两层:
(“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第一层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思考以下问题: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再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将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分析河伯形象:
1、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2、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最初骄傲自大,后来知错能改,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秋水
黄河:不辨牛马(雄壮开阔)
北海:不见水端(辽阔无边)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焉河伯自叹不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对比
对比
黄河与北海之比
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之比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2、设喻说理,以小见大。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通篇都在设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此篇用河神见海神为喻,阐述深刻的哲理。
反馈练习
【练习解答】一、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2.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反馈练习
【练习解答】二、
1.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
3.“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4.“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三、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答: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自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堂练习
1、下列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 时,季节这里用作状语,是“按季节”的意思
B、旋其面目 旋,掉转
C、野语有之曰 野语,粗俗的话
D、不见水端 端,尽头
想一想
C
2、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国人莫敢言
想一想
A
3、下列划横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至于北海
C、东面而视
D、以为莫己若者
D
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