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八年级上期中考试

2009年语文版八年级上册中段考试试题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八年级语文上册中段考试试题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基础知识积累(13分)
1、书写。请将下面诗句写在米字格中。(注意:此题根据写文字和卷面书写水平综合评分,后边的答题文字都要认真书写,标点符号也要写入格中。)(2分)
不独满池塘,
梦中佳句香。
春风有馀力,
引上古城墙。
2,按原文填空(11分)
(1)《过故人庄》中,描绘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热情交谈的句子是:
, 。
(2)《游山西村》中,描绘优美的农村风光堪称名句的句子是: ,

(3)《渔家傲》一词中描写边塞特有的声音的句子是: 。
(4)《浣溪沙》一词中表现诗人老当益壮、应振作精神奋发进取的诗句“
? 、 。”
(5)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让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也能住上漂亮舒适的住房。这真是: ,

(6)春蚕到死丝方尽,
3、请在空格内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2字)(3分)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颠。

二、文段阅读
(一)(18分)
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②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③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④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⑤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⑦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1.第⑤⑥句中的两个“仿佛”含义一样吗?为什么?(2分)
                                                                              
2.作者写两次到周庄的印象,分别用了下面两个句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①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②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这两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其中“水墨画”的特点是                ,它突出了古镇                            的特色;“版画”的特点是                       ,它突出了古镇                                     的景色。
3.作者写第二次游周庄,先从      觉的角度描写阳光下的雪景,再从        觉描写                                           的优美意境,令人神往。(3分)
4.第②句中的“抚摸”一词用得十分形象,请说出它的好处。(2分)
  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5.第③、⑤句中有两个“到处”各有所指,第③句指的是                                          ;第⑤句指的是                           
这是因为它们描写的对象不一样,第③句是                ,第⑤句是                                    。(4分)
6.第⑥句中的“丝竹”一词指的是                              ,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也有这种用法的句子:“                               。”(3分)

(二)永不贬值的财富(18分)
①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这在偏远的山村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们知道我们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我家里送钱,帮我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我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地感动着。
②但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我正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忽然,听到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山子他娘在家吗?”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__________________。老人家一生没有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便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竹竿,摸索着向左领右舍要地瓜皮子度日。瞎眼婆婆对我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我有出息的话,把我喊到她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1元钱,对我说:“山子呀,我这个瞎眼老婆子也没钱,这2元钱是我用地瓜皮子从小贩手里换来的,两毛钱一斤,我共卖了十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③怎么,2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1元钱呀!望着这1元钱,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十斤地瓜皮子,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哇——“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我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我接下,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④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但老人家留给我的那1元钱,我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我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1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我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1、本文名为《永不贬值的财富》,表面上看这笔财富是指__________,而实际是指__________。(2分)
2、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的记叙顺序,在围绕“帮我筹学费”这件事上,略写了__________,详写了__________。这样安排是为了__________。(4分)
3、根据你的理解和想像,在第②段的横线处补写几句描写瞎婆婆外貌句子,请把补写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方格内(字数不少于20分)。(3分)






























4、揣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说说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1)(瞎婆婆)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一张皱皱巴巴的1元钱。

(2)我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2元钱”,眼泪已经夺眶而出。

5、在第③段中,“我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什么?(2分)

6、谈谈你对文中这笔“永不贬值的财富”的看法。(3分

(三)(20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5分)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6分)
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1 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2 纪: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3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4 鳋(sāo):鱼腥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则恶其鳋也( ) 何以亡也( )
2、翻译
君子有道,悬于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这则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赏析(4分)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竹枝词:巴渝(今重庆市一带)民歌的一种
1、从诗中称对方为“________”看出,这是一首以女性的口吻来写的
2、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40分)
有句歌词唱道:“回家的感觉真好!”一提到家,就会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家是我们人生的起点,也是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和归宿。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家,小到血亲之家,大到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整个地球、整个生物群。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充当着不同家庭的成员。请你围绕“家”这个话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