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侧重字词、名句、课文背诵积累;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中心内容、写作特点;
复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中心内容
难点:文体的写作特点
复习时间: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常识部分:
作家作品:
《巴东三峡》的作者是刘大杰,他是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
《周庄水韵》的作者是赵丽宏,是当代作家。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作者是冯君莉,是当代作家,天津人。
二、课文的理解分析:
《巴东三峡》
1. 解题:郦道元写的《三峡》,是一篇文言文,《巴东三峡》是一篇文笔非常好的游记。“巴东”是指四川东部,“三峡”是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 结构:本文按照作者的游踪顺序,由湖北的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三峡。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总述三峡水的的险恶形势和作者的感受。
第二部分(3——6):详述作者游西陵峡的经过。
第三部分(7——8):详述作者游巫峡的经过。
第四部分(9):详述作者游瞿塘峡的经过。
第五部分(10):写游后作者的心情。
3. 内容:这是一篇内容翔实的山水游记。作者叙述了经过长江三峡沿途所见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开头引用民谚渲染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叙述自己的感受:叹其奇伟,恐其险恶。特别强调巫峡最为险恶。接下来,按照逆流而上的顺序,写西陵峡山势之高低和水势之缓急,还具体描绘了它的四段景色:略写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狭;详写灯影峡两岸的景色:江北险而无味,江南玲珑秀丽;又详写了崆岭峡的险峻形势:山横江中水极窄,崆岭滩险如鬼门关,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上水行船难过;再写米仓峡(兵书宝剑峡)山崖高峻,昭君村,峰峦如聚。三峡中最美的一段是巫峡,所以作者在7、8两段里详尽的描述了巫峡水险山高,云雾多变的奇美景色。作者在写游瞿塘峡的经过时,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山水,又侧重描绘了两岸的人文景观: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作者以叙述自己走出三峡后“脱去危险”的愉快轻松,来反衬出三峡的险恶。
4. 主题: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详尽的描绘了我国著名的长江三峡的雄伟美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5. 特点:①依次描述,层次分明。②抓住特征,详略得当。③多种手法,生动形象。④恰当引用,画龙点睛。
6.精段阅读——究
《巴东三峡》中描写巫峡的两段文字,可带着以下几个问题精读。
(1)文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举例说明,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 巫峡的江水、山和云的特点各是怎样的?
(3) 文中两处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4)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练习仿写。
(5)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6)请以导游的身份向父母或朋友介绍巫峡的景致。
《周庄水韵》
1. 解题:这也是一篇游记,是作者在三次游了周庄后写出来的。
2. 结构:全文共有6 个自然段落,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4):略写前两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5——6):详写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
3. 内容:本文紧扣住“水韵”二字,从不同的季节(春、冬)、不同的情态(动态、静态)、不同的角度,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描述了这个水乡的景色。先写总体印象: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周庄泛舟有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此中情景,恰似水城威尼斯。接下来,作者略写了前两次的情景:第一次是在春天,春雨蒙蒙,犹如一幅水墨画;第二次是在冬天,雪后景美,色声动人。然而作者并没有满足于一两次的浮光掠影,于是他又三游周庄,把周庄又做了个更仔细的观察,详细描写了周庄的水韵:在一个温暖的春夜(旅游节)周庄彩光映河,多姿多彩,船过波起,光斑漾动,静水莹莹,星光闪动,蓝天黑屋脊,相映成图画,庆典的焰火,缤纷的礼花,水光相映,摇曳生辉。周庄的夜晚如梦如幻,童话般的神奇。
4. 主题:这篇游记作者通过三次写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充分表现了周庄的“水韵”,写出了它的多姿多彩和动人心弦的景象,表现了周庄水乡在改革开放以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和对外开放意识。
5. 特点:①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去描写景色。②先略后详,逐步加深了描写。③运用多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描写景物。
6.精段阅读——究
《周庄水韵》第4-6段可从以下几点探究。
(1)作者向我们描述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作者为什么略写前两次而详写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
(3)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4)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之处,并练习仿写。
(5)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述第三次游周庄的情景的?
(6)作者通过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是要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7)如果你去周庄,你会对周庄的哪一方面最感兴趣?为什么?
三、作业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