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4.木兰诗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24.木兰诗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木兰诗》教案12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木兰诗 

 

      教学目的: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当户惟可汗市但朔气金柝铁衣明堂策勋强不用郭著帖花黄扑朔迷离安能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四朗读全诗。 
      五.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详略叙述的恰当。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一)分析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二)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3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4小结木兰形象。 
      ——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5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3)此外还有比喻、顶针、夸张等。 7本诗主题 
      ——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8学生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三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木兰诗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 辔头:Pè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 
      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 
      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 
      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