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伤仲永》教学实录
执教者:福鼎市茂华中学 唐炯武
一、 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
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 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我们学过他写的《京口瓜洲》
师:你能背吗?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这很好,我们学生课后一定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对于王安石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好象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你能讲讲吗?
生: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象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
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
生摇头,其它同学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找书本,也可以去请教历史老师。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
师补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 诵读练习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生朗读。
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吗?
生(笑):读得不错。
师:具体点。
生:声音比较大。
师:还有吗?
生:能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来评评?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生: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够准确。
师:哦?详细点。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应该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读得很大声,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点高兴的样子。
师: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应该是……
生:幸灾乐祸。
师:对。你们说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
生齐答:惋惜。
师:那就应该读得委婉一点。还有吗?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即书读四句的即应读“及”音,她读成了“记”;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应该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四、 字词积累
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
生:我们小组不知道“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生:因为“宾客”是名词,“当宾客”是动词。这和“不耻下问”的“耻”的翻译是一样的。
师(带头鼓掌):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学生齐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学生讨论,查找。
生:我们认为还有“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好。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它同学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还有问题吗?
生: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笑):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生:(尴尬地摇头)
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生: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种的,就不翻译。
师:“之”的用法很复杂,但上面的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忆。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词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摇头示意。
五、 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那好。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篇。谁?
生上台复述(内容略)
师:你们说他复述得怎么样?
生:很流利,声音也比较大。
生: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讲方仲永写诗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动。
生: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样子,看了很想笑。
生: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都认真想想。
生: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写他小时候写诗的天才?
师:你用了“天才”一词?为什么?
生: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书写工具,就能写诗。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生:“书”
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
师:为什么?
生:“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想。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对。从这两个字,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小时候的仲永是一个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个阶段是写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
生:第三个阶段是他二十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证据?
生:“泯然众人矣”
师:“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师: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师: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父利其然也”
师:这说明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一个很愚昧的人。
师: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伤。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大家笑)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大家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六、 结束语:
今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教后记: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 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 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执教者简介:
唐炯武,男,大学本科毕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福建省文学学会会员,福建省骨干教师,市级教坛新秀。有多篇论文省级获奖。本课为福鼎市新课标示范课
作者邮箱: fdtjw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