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3.*伤仲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23.*伤仲永

  • 格式:  DOC
  • 大小:  66K    8张
  • 时间:  2016-07

《伤仲永》文言文复习课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伤仲永 王安石
朗读标逗: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课文分析]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
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重点字词解释: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 4、自是指物作诗
5、邑人奇之 6、稍稍宾客其父 7、父利其然也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不使学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参考答案:

隶:属于 2、尝:曾经 3、异:对……感到诧异 4、自是:从此。
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渐渐 宾客:把……当作宾客
7、利:认为……有利可图 8、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9、使:让 10、称:相当
泯然众人矣 12、贤于材人远矣 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伤仲永15、养父母 16、或以钱币乞之 17、从先人还家 18、卒之为众
19、如此之贤也 20、固众人 21、即书诗四句 22、受于天

参考答案:
泯然:消失 12、贤:胜过、超过。于:比 13、于:被 14、伤:哀伤、伤感15、养:赡养 16、或:有的人 17、从:跟从 18、卒:最终 1 9、贤:(有)才能
20、固:本来 21、书:写 22、承受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本文用“伤”字点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题目中以一个“伤”字表达了作者对仲永这样的人才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哀伤、惋惜之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3、“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仲永最终的结局如何?

(1)父利其然也。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泯然众人矣。

联系全文,结合课文第三段,谈谈你的读后感。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如果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那么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会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奋刻苦。即便小有成就,也不应该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而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使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

读完《伤仲永》,我真正明白: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即使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定干不成大事业。一个人,即使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立凌云之志,扯勤奋之帆,在学海之中披波斩浪,勇往直前。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
8、 口 技 林嗣环
朗读标逗: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课文分析]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
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
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一、解释重点字词
1、京口有善口技者 2、会宾客大宴 3、施八尺屏障
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5、其夫呓语 6、满坐寂然
7、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8、众妙毕备 9、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虽人有百手 12、不能名其一处也
1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4、群响毕绝 15、奋袖出臂

参考答案:
善:擅长 2、会:适逢,正赶上,恰好。 宴:举行宴会 3、施:设置,安放
但:只。 闻:听见 5、呓语:说梦话 6、“坐”同“座” 7、乳:喂奶 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8、毕:全 9、意:心情 。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10、间:夹杂 11、虽:即使 12、名:说出 13、股:大腿 。 走:跑
14、毕:全 。 绝:尽、消失 15、扬起,举起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各种妙处都具备)。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译: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译: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声音直接地表现了火势的凶猛?哪些声音表现了大火中人们的行动?(用原文回答问题)

答:火势: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人们的行动: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作者是怎样称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原文回答)

答: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3、找出描写观众的句子,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句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用: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的逼真,具有巨大吸引力,突出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4、为什么文章结尾与开头都强调“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答:首尾呼应,并且通过强调简单的道具,突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演技。

5、当观众听完演出,“撤屏视之,一人、。”会想起什么,说些什么呢?请用现代汉语,以“演出结束以后”为题,续写下文(100字左右)。答:略

短文两篇
诵读标逗: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课文分析: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共公怒触不周山》这篇神话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

解释重点字词:

逐日:追赶太阳 2、逐走:竞跑,赛跑 3、触:撞击 4、昔者:从前
绝:断 6、维:绳子 7、溙:积水 8、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回答下列问题。

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个人物?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神话人物。

2.学习本文你有什么人生启示吗?

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不懈努力!

《共公怒触不周山》

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

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
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
三、译文
1.《夸父逐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共工怒触不周山》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险,所以江湖流水的泥沙都流向东南角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