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伤仲永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作家作品简介: 1、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三、整体感知: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4.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5、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讨论交流明确:(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气。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6、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四、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 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 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