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王安石
清丰县瓦屋头镇第二初级中学 刘占淑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shì)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谁找到的错误多!
合作翻译课文,看看谁翻译得最通顺。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 )
B.未尝识书具( )
C.即书诗四句( )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 )
E.或以钱币乞之( )( )
F.从先人还家( )
G.贤于材人远矣( )
属于
曾经
写
赡养
团结
内容
有的人
求取
跟从
比……优秀
归纳词性活用现象
1、“即书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词类活用
1)之
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
传一乡秀才观之( )
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卒之为众人( )
受之天也( )
代词,代书具
代词,代仲永
代词,代“仲永写的诗”
代词,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助词,的
调节音节,无意义
调节音节,无意义
一词多义
2)于
环谒于邑人 ( )
于舅家见之 ( )
贤于材人远矣( )
受于人者不至( )
到,介词
在,介词
比,介词
被,介词
3)其
其诗以养父母(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父利其然也( )
其受之天也( )
如此其贤也( )
彼其受之天也( )
他的,指方仲永的
代方仲永写的诗
他,指父亲
他,指方仲永
他的
他
⒈不使学
⒉还自扬州
⒊受之天也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理解下列特殊句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他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重点句子翻译
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他先天得到的,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了。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6、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
伤
生五年
十二三矣
又七年
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才能
年龄
不
使
学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请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
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小结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假如你认为自己不是很聪明,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拓展思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名言警句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磨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感受。
要求:
中心鲜明,层次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