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3.*伤仲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23.*伤仲永

  • 格式:  PPT
  • 大小:  1.87M    44张
  • 时间:  2016-07

《伤仲永》ppt课件(44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伤仲永》ppt课件(44页)《伤仲永》ppt课件(44页)《伤仲永》ppt课件(44页)
伤仲永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学会阅读文言文。
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懂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
定性作用的道理。
2
听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仲 为 邑 扳 谒 称 泯 耶 夫
仲zhòng为wéi邑yì 扳pān 谒yè 称chèn 泯mǐn耶yé夫fú
2
请播放音频
读一读
听读课文
读出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3
听读课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
/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
/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 /
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3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题目中的伤是哀伤,叹息之意。
4
自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本注释读懂文意
一、解释下列词语

隶 尝 书具 异 旁近 其 以 意 一 是
就 其 观 奇 宾客 利 谒 于 使

之 令 称 闻 自 复 焉 泯 然

通 悟 受 贤 卒 彼其 夫 固 已 耶
5
自读课文
一、解释下列词语
5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曾经
聚,团结
完成

有的人

认为……有利可图
把……当作宾客
拜访
对……感到诧异
对……感到惊奇

观赏
他的

1段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自读课文
一、解释下列词语
5


听说
名声
又,再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语气词

2段译文: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自读课文
一、解释下列词语
5

承受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停止
本来
最终


达到
他,指方仲永

尚且
3段译文: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自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本注释读懂文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之贤也。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7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yān),曰:“泯(mǐn)然众人矣(yǐ)。”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zú)/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é)?
注释:
1.隶:属于;2.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3.未尝:不曾;4.求:要求5.异:感到奇怪;6.借旁近:向邻居借;7.与:给;8.书:写;9.为:题写;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11.观:看;12.自是:从此;13.是:这、此;14.就:完成;15.者:......的地方;16.稍稍:渐渐;17.或:有人;18.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19.邑人:同县的人;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22.扳:通“攀”,牵,引;23.环谒:到处拜访;24.使:让;25.从:跟从;26.称:相当;27.泯然:消失。28.不至:没有达到(要求)。29.王子:王安石的自称。30.夫:发议论。31.固:本来。
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对这个故事发表了什么看法?
本文讲述了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为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最后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8
作者认为后天的教育对成就人才很重要。
内容图解



12
叙事
1~2
议论:
3
探讨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9

生五年
十二三矣
又七年
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才能
年龄

使

内容图解



12
叙事
1~2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
3
方仲永
探讨问题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10
内容图解



12
叙事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
方仲永

利其然
不使学
探讨问题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11
内容图解



12
叙事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方仲永

利其然
不使学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语言品析
12
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它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方仲永索求
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
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从时间和范围两方面突出了方仲永惟利是图的情景。这就是方仲永变成普通人的根本原因。
写法探究
12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把仲永天资聪慧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课文图解



12
叙事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对比) |(扬—抑)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方仲永

利其然
不使学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主旨)
本文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小结
课文图解



12
叙事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对比) |(扬—抑)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方仲永

利其然
不使学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假如你认为自己不是很聪明,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拓展思维
拓展延伸
13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
作上了。 ——鲁迅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
征之一。 ——契诃夫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拓展延伸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说话
13
由方仲永的故事,我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而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学习“更上一层楼”。
1、《伤仲永》的作者是 宋的 ,他是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的意思是 。
2、联系上下文,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所指
代的内容。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3)父利其然也。( )
(4)稍稍宾客其父。( )
课堂检测
14

他,指方仲永
他的,指方仲永的
自己的
课堂检测
5、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
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
B、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
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C、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上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
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突出
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15
课堂检测
6、“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 句,
意思是: 。
7、选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 引向 。直接表达作者的
观点,揭示了 的重要性。
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 。
6、反问 那就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了
7、个别 一般 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 议论
16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 )
B.未尝识书具( )
C.即书诗四句( )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 )
E.或以钱币乞之( )( )
F.从先人还家( )
G.贤于材人远矣( )
属于
曾经

赡养
团结
内容
有的人
跟从
比……优秀
归纳词性活用现象
1、“即书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词类活用
1)之
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
传一乡秀才观之( )
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卒之为众人( )
受之天也( )
代词,代书具
代词,代仲永
代词,代“仲永写的诗”
代词,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助词,的
调节音节,无意义
调节音节,无意义
一词多义
2)于

环谒于邑人 ( )
于舅家见之 ( )
贤于材人远矣( )
受于人者不至( )
到,介词
在,介词
比,介词
被,介词
3)其
其诗以养父母(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父利其然也( )
其受之天也( )
如此其贤也( )
彼其受之天也( )
他的,指方仲永的
代方仲永写的诗
他,指父亲
他,指方仲永
他的

⒈不使学
⒉还自扬州
⒊受之天也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理解下列特殊句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他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重点句子翻译
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他先天得到的,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了。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6、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