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3.*伤仲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23.*伤仲永

  • 格式:  DOC
  • 大小:  65K    5张
  • 时间:  2016-07

《伤仲永》课内练习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江西临川人,(朝代)
著名的( )、( )、( )。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 )。体现了作
者( )的感情基调。本文是一篇( ),叙事部分采用了( )的方式,然后进行( ),揭示道理。本文叙事( )。唐宋八大家是指( )( )( )( )( )( )( )( )
二、字音:仲( )为( )邑( )扳( )谒( )称( )泯( )耶( )夫( )
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词语解释
1、世隶耕( )隶( )未尝识/书具( )( )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并自为其名(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 )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从先人还家( )
泯然众人矣 ( )泯然( )众人(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 )受( )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贤( )材人( )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彼其受之天也( )得为众人而已耶( )
2、金溪民方仲永( )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 )(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 是指物作诗立就( )( )(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邑人奇之( )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 )( )日扳(pān)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
余 闻之也/久( )( )从先人还家( )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 )复到舅家问焉( )
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如此之贤( )
且为/众人( )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
3、特殊字词
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 ,读音 意思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 “父异焉”之中的“异”: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
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 ”的意思
一词多义 :自:并自为其名(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闻: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然:父利其然也( ) 泯然众人矣( )
之 :忽啼求之( ) 借旁近与之 ( )
传一乡秀才观之( ) 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卒之为众人( )
受之天也( )
于:环谒于邑人 ( ) 于舅家见之 ( )
贤于材人远矣( ) 受于人者不至( )
其: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父利其然也( )其受之天也( )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也( )
焉:父异焉( )复到舅家问焉( )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今义: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 今义: )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 今义: )泯然众人矣(古义: 今义: )
特殊句式:⒈“不使学”句式( )翻译( )
⒉“还自扬州” 句式( )翻译( )
⒊“受之天也” 句式( )翻译( )
五、课文内容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对这个故事发表了什么看法?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5、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至少两句)。



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B C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9、本文的主旨句是: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 。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 。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 。⑵ 。⑶ 。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 ”,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 ”。
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 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
19、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本文讲述了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为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最后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作者认为后天的教育对成就人才很重要。
2、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即“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即:其受于人者不至)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契诃夫
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本文的主旨句是: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9、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