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4.《风筝》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2、字词的积累与运用。
3、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读好书”的四个方面作用。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互动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936)本名____,浙江___人,伟大的____、____、____。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初》,文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三闲集》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____集____。该集共收作品23篇。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在新发现的鲁迅的一首散文诗《我的兄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篇感想。《风筝》的寓意比《我的兄弟》更为深刻,体现了作家几年来的思想进程和严肃认真自我解剖的态度。
3.文体知识链接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是与诗歌、戏剧、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个人和社会生活。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是小说的核心所在;完整复杂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情节: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预习提纲
1、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伶仃( )( ) 憔悴( )( ) jué( )别 点zhuì( ) xián( )恶 sè( )缩 苦心孤诣( ) 虐( )杀 宽恕( )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 )
恶 恶心 ( )
嫌恶( )
什物 ( ) 劳模 ( )
什 模
什么 ( ) 模样 (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加点的词造句:
伶仃—— 憔悴——
点缀—— 诀别——
惊惶—— 瑟缩——
恍然大悟——
虐杀—— 瘦得不堪——
苦心孤诣——
4.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3、4段),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 ),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接链
《我的兄弟》原文及评介
我的兄弟
神飞(鲁迅另一笔名)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唐弢同志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鲜艳的油画先画一个简朴的素描草稿”,他认为《我的兄弟》便是《风筝》成功前的一幅“素描草稿”,一个“雏形”。的确,《风筝》较《我的兄弟》充实、丰满,人物形象更生动,叙事、抒情技巧更成熟,主题也更深刻。
从主题看,《我的兄弟》只叙写了拆毁儿童玩具风筝的错误,但不免单薄;至于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在文章中表现得不够充分,缺乏必要的深度。而《风筝》则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全都围绕一个中心了:以封建陈腐思想扼杀儿童自由、活泼的精神是极端错误的,悔恨交加,悲忧齐集,深情地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主题明确,思想深刻,情词真切,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陈根生《鲁迅名篇问世之后》,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二课时
1.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回忆了“我”毁掉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我”的心只得( )。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5)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2.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
②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 )
③“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
④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 )
文本探究
.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试说一下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事情发生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试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
3. “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4.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提示:晴朗的天空中浮动的一两只风筝,本是美好的景致,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6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
当然,我从课文内容上,也受到了为人处事的启示或人生感悟:
精段赏析
阅读课文第3、4、5三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
2.“我恍然大悟似的”,文中的“我”悟到了什么?
3.“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一句中的“果然”两字包含什么意思?
4.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摘录下来。
5.童年的你有类似文中小兄弟的经历吗?如果你是小兄弟,面对这样的遭遇,你会怎么做呢?
6.“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中的“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能力挑战
阅读第二部分(3-1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选文大意。
2.“我”对“放风筝”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小兄弟又是怎样的态度?
3.第三段中对小兄弟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概括第四自然段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5.第四段中表现小兄弟情态的两个词是 、 ;表现我的情态的两个词
6.“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
答案
第一课时
二、1.周树人,绍兴,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2. 散文《野草》 3.预习提纲123略4.“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5~8段 “我”想讨弟弟的宽恕,小弟已全然忘却,这更平添了“我”心头的沉重。
第二课时
1.①不是②线索③本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④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⑤顺序、倒序、插叙,倒叙。
2.①×②√③√④×
文本探究
1.(1)“我”小时候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且故意弄坏了他偷做的风筝。但当自己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表达了自己对摧残儿童天性的自责、后悔。
(2)由不赞成到支持。语句略
(3).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4.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
5.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6.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学习反思.(略)
精段赏析
1.不能,“扔”“踩”这两个词语不足以表现“我”当时狂怒的心情。
2. 悟到了小兄弟拾枯竹一定是在做风筝。
3.不出所料,有真的被“我”猜中的意思。
4.我不幸偶而看到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5.有/没有,第二问回答倾向于从宽容的角度回答
6.极度后悔、内疚、自责、感到万分沉重。比喻 说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能力挑战
1、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2、不爱放,嫌恶 我以为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受封建思想影响,误认为放风筝是玩物丧志,是可鄙的,受封建长幼有序礼教的毒害,误认为“我”不让小兄弟放风筝是天经地义的)。 最喜欢风筝 儿童天真好玩的心理
3、神态、动作 突出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入迷
4、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弟弟 事件:“我”发现弟弟偷偷制作风筝,“我”毁坏风筝(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经过:“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得到完全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5、惊惶、绝望 愤怒、傲然
6.写出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对当年自己毁掉弟弟未完成的风筝感到深深的懊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