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4.风筝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4.风筝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风筝》同步练习1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课前导学
1选出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    )
  A.嫌恶(è)          惊惶(huáng)     模样(mó)     憔悴(qiáo cuì)
  B.伶仃(ling dīng)  决别(jué)       可鄙(bǐ)     丫杈(chà)
  C.什物(shí)        似的(shì)       落枕(lào)    苦心孤诣(yì)
  D.瑟缩(sè)         既刻(jí)        虐杀(nuè)    掷出(zhì)
2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我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B.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C.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去,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D.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3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
  ②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    )
  ③“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
  ④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    )
4、填空。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2段),                                                 
  第二部分(3、4段),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       ),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段),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课内阅读】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恍然大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苦心孤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从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填写下表。
人物
细节描写
内心活动
小兄弟
 
 
“我”
 
 
  3、如果把“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并说说“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止小兄弟放风筝?为什么后来又称之为“精神虐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看了一本世纪末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这两节文字中作者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加点的“不幸”可以换成“有幸”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思维·突破难点
【课外阅读】
    我们是一家人
   (1)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2)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
(3)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静坐示威,饿了一顿。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当晚,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有了这个朴素的分配,我想就不会沦为挨饿者。
(4)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5)我还和姓毛的孤女一起去小吃店,对面而坐。虽吃些简单的面食,但周围都是大人,所以感觉到能和成年人平起平坐,心里还是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
(6)这样当了半个来月单身贵族后,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有时,我踏进家门,发现家人在饭桌上面面相觑,心里就会愣一愣,仿佛被抛弃了。
(7)天气忽然冷下来,毛姓孤女患了重感冒,我也传染上了,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没了,出了校门就奔回家。
(8)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下来,深深地感觉到与亲人有隔阂、怄气,是何等的凄楚。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9)可惜,事违人愿,因为一项特殊的事,离一个月还剩三天,身无分文了。我想向那孤女朋友借,但她因为饥一顿,饱一顿,胃出了毛病,都没来学校。我只能向母亲开口借三天伙食费。可她对这一切保持沉默,只顾冷冷地看我。
(10)被母亲拒绝是个周末。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中午时,感觉双膝发软。那时的周末,中午就放假了,我没有理由不回家,因为在街上闻到食物的香味,更觉得饥肠辘辘。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
(11)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地递给我一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12)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常说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13)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14)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15)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我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16)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12、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3、“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我有叛逆倾向”的例子,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14、结合上下文简要描述一下(11)段画线句子中“犹豫”一词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
                                                                      
15、选文是以                             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16、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第(10)段中“母亲没去上班”的原因。
                                                                         
17、选文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18、你的身边或许就有与“我”一样有“叛逆倾向”的青年,请你以朋友的身份给他(或她)写几句赠言,帮助他(或她)走出误区。(不得少于30字)
                                                                     
 
易错辨析·名题点拨
【例】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    )
    A.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雨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B.他的衬衫湿透了,像刚从水中捞起来一样。
    C.若从全球范围看,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就像一台巨大的热动力机。
    D.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分析】比喻,就是打比方。它通常包含三个部分:本体、喻体、喻词。其中,常见的喻词是“像”、“好像”、“好比”、“宛如”、“如”等。但当“像”表猜测、估计时则不充当喻词。
【解答】  A句将“南极”比作“暴风雨之家”;C句将“循环系统”比作“热动力机”;D句将“化石”比作“证人”。答案 B。
 
中考试题·实力检测
19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意象鲜明又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孩子紧紧地牵着高飞的风筝,不,那不是风筝,那是孩子放飞的梦。
仿句:                        ,不,                              。
20(05黄冈非课改区)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                                                                           
                                             
                                 
疑难点津·拓展迁移
 1、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点拨】看见风筝,人之常情应是愉快的,而“我”却感到惊异和悲哀,似乎不可理解。但是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早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要想正确理解此句,联系文章主题便知道本文是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倡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而“我”作为兄长恰恰扮演了虐杀者的角色,不许小弟放风筝,认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现在想来,游戏之于孩子实是天性使然。更为悲哀的是时过境迁,弟弟早已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法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心情更加沉重。鲁迅先生有着严肃的自省意识,并不因为当初的行为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
2、对“精神的虐杀”如何理解
【点拨】“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当时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陈腐观念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记。表面上看来,我折断、踏扁的只是一个风筝,可受到伤害的是弟弟那纯洁无邪的心灵。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小弟对风筝着迷,自己肯动脑筋去做,本是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我却横加阻拦,不仅折断了蝴蝶风筝的一支翅骨,还掷在地下踩扁,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小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的这种行为不是“精神的虐杀”又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部分
1c  2B  3①×②√③√④× 4“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5~8段  “我”想讨弟弟的宽恕,小弟已全然忘却,这更平添了“我”心头的沉重
练习部分
1①  wù 形容突然醒悟。②  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2
 
 
 
 
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害怕、绝望
 
愤怒,抓断,掷,踏。
气愤,傲然
3、不行。如果把“掷”改为“扔”、“踏”改为“踩”就无法表现“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   4、“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粗暴地摧毁小兄弟快要做好的风筝。5作者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艺。   后来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终于醒悟过来。 6有动手实践能力,创造精神。7、因为我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良心受谴责,可谓“不幸”。 8倒数第2——3句,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儿童形象。 9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0比喻   说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11不能,换为“有幸”,“我”良心遭受到谴责,心灵受到惩罚的沉重的心情就表现不出来。 12选文记录了“我”在母亲的帮助下,改变了“叛逆倾向”,最后回到了温暖的家的经历。13(1)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2)向往毛姓女生的单身生活。(或向往自己做主的豪气)(3)受母亲责怪后,静坐示威,饿了一顿。14不吃吧,自己正饥饿难忍;吃吧,又怕给家人留下笑柄。15“我”对“我们是一家人”这句话认识的变化。16、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17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18、答案要求有帮助作用,语言通顺、流畅。19示例:①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②清澈的水面上飘荡着纸船,不,那不是纸船,那是孩子们远航的渴望。20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答案不惟一,反驳有针对性,扣住“固执己见”、“人妖不辨”,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