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版七年级上月考试卷
  • 资料信息
  • 科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语文版七年级上月考试卷

  • 格式:  DOC
  • 大小:  64K    4张
  • 时间:  2016-07

自贡市长山初中2012年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一次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2015级七(上)第一次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20分)
1.用楷书或行楷书写下面的诗句,要写标点。(3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选出词语解释或给加点字注音有错的一项( )(2分)
A、言简意赅(gāi):言语简练而意思完备 B、伶仃(líndīn):不孤独,有依靠。
C、煞(shà)费苦心:费尽心思 D、乐(yuè)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3、仿写画线的句子,修辞及格式要与画线句一致。(2分)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样也应该学会理解别人。理解是一缕春风,唤醒沉寂的心田;理解是 , 。
4、默写诗句。(3分)
①海内存知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 ,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
5、判断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风筝》的作者鲁迅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
B、《期行》《乘船》都选自古代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宋刘义庆。 ( )
C、《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南方民歌。( )
D、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论语》的作者就是孔子。( )
6.下面这段文字中的画线处均有毛病,请按要求答题。(6分)
今年年初,自贡市政府首次将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列为民生工程,①全市上下为这一民生工程推波助澜。几个月过去了,公共交通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街上拖着“黑尾巴”的公交车少了,乘客在站台等侯公交车不再像以往那样“等到花儿也谢了”,每日客流量达50万人次,乘客的投诉量却锐减,②公交车驾驶员的服务态度有了明显提高。③公共交通为城市的健康运转越来越重要的发挥着作用。
A.①句中 词用得不当,改为 。
B.②句中 用词不当,改为
C.③句中词序不正确的一处是 ,改为 。
二、(40分) (一)阅读《回忆我的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完成7——12题。(15分)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A)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熟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B) 。
③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C) 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 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④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
a 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 b ,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 c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一一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d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D)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任劳任怨:
②周济:
第③段文字中叙述的“母亲的聪明能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按要求概括回答。 (3分)
A.用的:
B.吃的:
C.穿的:
9、第④段中划线的a、b 、c、d 四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下列哪一项( )(2分)
A、a管束 b和蔼 c和睦 d管理 B、a管理 b和蔼 c 和睦 d管束
C、a管理 b和睦 c和蔼 d管束 D、a管理 b管束 c和蔼 d和睦
10、按要求写出对下面词句的理解。(3分)
①母亲管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句中加点的词语“染上一点”表现了母亲 的特点。
②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这句话在对比中既表现出了母亲的 、善持家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于持家的 之情。
11、“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这个句子是从文中抽出来的,还原进去,应放在标有序号的哪一处?(1分)
答:应在文中标有(A)(B)(C)(D)序号的 处。
12.判断下列对选段内容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有错的打“×”。(4分)
A.这几段文字以写母亲的“勤劳”为主,同时写了母亲多方面的特点。( )
B.第①②段写母亲的勤劳,③段主要写母亲的聪明能干,④段主要写母亲的宽厚仁慈。 ( )
C.“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这说明母亲很节省。 ( )
D.第④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 )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18题。 (15分)
访郭沫若故居 潘 驰
初秋时节,我专程寻访位于北京北海附近、什刹海西南岸、千竿胡同内的一代文豪郭沫若故居。在这里,遥想当年,寻觅郭沫若先生的遗韵旧梦,一领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昔日王府大院的风采。
花木扶疏、文风浓郁的郭沫若故居,占地7000平方米,前身是清朝权相和坤的王府花园,同治年间被恭亲王用作草料场和马厩。民国年间,恭亲王后代把此四合院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为宅院。郭沫若于1963年11月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居此宅,在这里居住了15年,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这15年,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中国文化受专制、摧残时期,他的苦闷花木知情。
好一座京城大宅院,这里留下了郭沫若、于立群夫妇林中散步的剪影,研读诗书的故事。故居外院的芳草地上,郭沫若铜像端庄祥和,他的英魂仿若深情地凝视着沧桑大地。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伢(cháyā)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那是多么的嶙峋而又洒脱呀……”郭沫若当年痴情的为他所最钟爱的银杏讴歌,他创作的《银杏》在我耳际回响。郭沫若当年带领儿女们在院内种下的十余棵银杏树,留下了郭沫若为祝福患病的爱妻早日康复而种下的“妈妈树”的动人故事。郭老的爱女郭平英感慨地说“爸爸在银杏树下度过了许多值得回忆的时光。”郭老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作为风云人物活跃在我国文化科学战线,不仅在文学、艺术、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贡献非凡,而且是一位富有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社会活动家。故居的生平展以珍贵的手稿、历史图片、著作和其他实物,介绍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在诗歌、戏剧、文艺理论、古文字与古代社会研究以及书法艺术等不同领域中的不朽成就,介绍了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中的历史功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文化战线和国际交往、和平运动等方面的贡献。
徜徉在故居,让人难以忘怀的是:194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申年,在这一年郭沫若以史家的眼光和政治家的胆识写下了一篇史论结合、引起全国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的《甲中三百年祭》。 ①
300年前的甲中年,是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相继消亡,一个是朱明王朝,另一个则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王朝;一个是历史的必然,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政权,则是在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刚刚建立则宣告败亡。 ② 个中缘由,耐人寻味,促人警醒。后来,毛泽东同志将该文作为全党整风文件。同时,他亲笔致信郭沫若:“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你的史论、史剧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
③ 应该说,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的巨大影响整整影响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 ④
看不够红墙青砖黛瓦,尝不尽书香花香心香……京华胜景,文脉永盛。一代文豪:魂兮归来。
13.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从上面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中各选择一个四字词语填空。(2分)
① :形容花草树木繁茂的样了。
② :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14.分析下面这个句了,按要求填空。(2分)
在这里,遥想当年,寻觅郭沫若先生的遗韵旧梦,一领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昔日王府大院的风采。
这个句子从 个方面说明了作者访问郭沫若故居的 。
15.指出下面的加点字各指代什么。(4分)
①“好一座京城大宅院,这里留下了郭沫若、于立群大妇林中散步的剪影,研读诗书的故事。”句中的“这里”指的是 。
②“后来,毛泽东同志将该文作为全党整风文件”,句中的“该文”指的是 。
16.阅读第四段加点的文字,想想郭沫若当年为什么要带领儿女们在院内种下十余棵银杏树,按要求从两方面回答。(4分)
① ②
17,“读史使人明智。”一句是从文中抽出来的,还原进去,应在标有①②③④序号的哪一
处?(2分)
答:应在 处
18.仔细阅读最后一段文字,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分)
答:表达了作者 。
(三)阅读《伤仲永》一文,完成19_-22题。(10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就: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可观: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环谒: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 :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泯然众人矣:
21、概括上面两段文字的大意。
第一段:详写 ,为第二段写方仲永的才能衰退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 。
按要求填空。(2分)
方仲永从具有神异的禀赋到“泯然众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这一变化过程揭示了“
非常重要”这一主题。
三、(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人生际遇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激励与挫折,成功与失败,都能促人成长。请你根据亲身体验.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我在 中成长
要求:①写作前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全文不少于500字,书写要整洁;③必须写在作文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