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二十一 醉翁亭记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二十一 醉翁亭记

  • 格式:  DOC
  • 大小:  49K    3张
  • 时间:  2016-07

《醉翁亭记》问题学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27、《醉翁亭记》问题案
班级      姓名    座号 

【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2.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体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2、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    和   ;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


【自主学习】
1、  给加点字的注音
林壑尤美       觥筹交错      林霏开      树林阴翳      泉香而酒洌    岩穴暝
伛偻提携       蔚然而深秀      山肴野蔌        晦明变化       颓然乎其间者 
酿泉为酒       滁        琅琊       潺         朝而往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逐句逐段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并标记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3、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_______;后一层介绍_______,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这句话。(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_______,先用“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总收一笔。第二层写_______,先用“_______”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_______”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_______”这句话。(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_______,第二层写_______,这两层中间用“_______”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_______”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     ”字贯穿全文。
【学生疑惑】
 
 
【问题探究】
1. 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2、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3、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教后反思】
 
答案:
【知识链接】
唐:韩愈  柳宗元 宋: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自主学习】
1、林壑(hè)  觥(gōng)筹交错 霏fēi     阴翳(yì)洌liè    岩穴暝(míng)   伛偻yǔ lǚ   蔚然wèi野蔌(sù) 晦(huì)明  颓(tuí)然   酿 niànɡ环滁(chú)  琅琊lánɡ yá   潺潺(chán)  朝zhāo而往 
3、(1)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3)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问题探究】
1、 空间顺序:写亭的环境:从大到小,从远到近。时间顺序: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空间顺序: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1) 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2、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
太守是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表现“与民同乐”的思想。作者被贬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