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二十一 醉翁亭记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二十一 醉翁亭记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一〕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联系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作者角度去设想、去挖掘。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 ) 琅玡( ) 林( ) 醉( )
  穴( ) 伛偻( ) 酒( ) 山( )
  野( ) 筹( ) 阴( )
  2、通假字
  有亭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二、解词
  名之者谁       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其乐  乐:以……为乐。
  饮少醉       辄:总是,就。
  太守       谓:是
  学习本文
  1、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 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6、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二〕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第一家,其散文纾徐委曲、条达疏畅、垂范后世。 传统名篇《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乐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chú)     琅玡láng yá)   hè)
  醉(zhé)     fēi)     yì)
  伛偻yǔ lǚ)    酒liè)     yáo
  野sù)     觥筹(gōng)    
  二、补充释词
  山行:沿着山走。
  晦明:有时暗有时亮。
  名:命名,名词作动词用。“之者谁?”
  已而:不久,副词。
  乐:以……为乐。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而不知太守其乐。”
  学习本文,明确线索,概括大意,写出内容提纲。
  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学习课文,思考问题。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大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5、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测试

1、下列加红的字注音或字形上有误的一组是( )
  A、环chú)     )     
  B、潺chán)    míng)      gōng)筹交错
  C、山yáo)     )     
  D、huì)明     gān)     tuī)然

2、下列四句中有一句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请选出这一句( )
  A、野芳发而幽香    B、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溪深而鱼肥     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语解释不对的一项
3、( )
  A、翼然于泉上(面对)
  B、波澜不(起,动)
  C、河曲智叟以应(同“无”,当“没有”讲)
  D、树林阴(遮盖)

4、( )
  A、而去之(放弃)
  B、醉翁之不在酒(意思)
  C、苍颜白发(脸色苍老)
  D、饮少醉(就)

5、( )
  A、子子孙孙无穷也(穷尽)
  B、滕子京谪巴陵郡(做太守)
  C、连月不(放晴)
  D、太守谁?(所谓)

参考答案

  1、D
  解析:对生字词的注音和书写,一要注意书下的注释,二要勤查字典,多记忆,多积累,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D项中“酣”应该读hān,“颓”应该读二声。
  2、D
  解析:对文言虚词的识记,也要注意积累。例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可译成“却、但是”。ABC中的“而”表示并列,只有D句中的“而”表示转折。
  3、A
  解析:对文言实词的识记,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二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A句中的“临”在这里是“靠近”的意思。
  4、B
  解析:“意”在这里是“情趣”的意思。
  5、D
  解析:“谓”在这里是“是”的意思。

中 考 解 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字永叔,政治家、文学家。
  B、欧阳修,北宋人,号六一居士,晚年自号“醉翁”。
  C、“记”,是指记载、描写事物的一类文章。
  D、欧阳修与《醉翁亭记》里的太守并非一人,因为文中的太守“苍颜白发”“年又最高”。
  解析:文学常识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记忆,有关作者的字号以及年龄、朝代可能有助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因而要特别细心,可以卡片形式积累。
  答案:
  2、在横线上依照注音写出原课文的汉字。
  (1)林______hè)尤美     (2)水声______chán chán) (3)有亭________yì)然
  (4)饮少_____zhé)醉     (5________yǔ lǚ)    (6)山_____yáo)野____sù)
  (7______gōng chóu)交错  8________tuí)然      (9)树林阴______yì)
  (10_______lú líng    (11)泉香而酒______liè)  (12)云归而岩穴______míng
  解析:要准确把握文言生字的字形,一要靠平时的积累,二要有重点的记忆。
  答案:壑 潺潺 翼 辄 伛偻 肴 蔌 觥筹 颓 翳 庐陵 冽 暝
  3、选出加红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野芳而幽香        朝白帝,暮到江陵
  B、伛偻提携,往来而不    韦编三
  C、杂然而前陈,太守宴也   负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溪深鱼肥         禽鸟之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
  解析:词义的掌握,要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词语及一些虚词的用法往往比较麻烦,可采用做卡片的形式日积月累。
  答案:A是词义不同,C和D属用法不同,答案为B。

课外拓展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写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画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山风貌,可谓匠心独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山”,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于琅山。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起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写道:“欧公(按: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齐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

(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