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百 合 花
茹志娟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市,192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进过孤儿院。1942年在浙江武康县初中毕业。次年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干部。1955年从部队转业,任上海《文艺月报》编辑。她在文工团时即已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写过一些获得好评的歌词,话剧。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好些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今天我们学习的《百合花》是她的代表作。
作者介绍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写作背景
速读感知全文
1、10分钟之内速读全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2、找出全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liào
qián
chǒu
nè
niù
初读效果检测
一、读准加点字的音。
撂( ) 讷( ) 憨( )
讪( ) 嬷( ) 砦( )
磕( ) 瞅( ) 拗( )
虔( ) 髻( )忸怩( )
shàn
hān
mó
zhài
kē
niǔní
jì
二、掌握下列字词。
1、张皇:
2、忸怩:
3、憨憨:
4、执拗:
5、尴尬:
6:讪讪:
7、虔诚:
难为情的样子。
恐慌,慌张。
(神色、态度)不自然。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傻气,难为情。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恭敬有诚意。
三、理清全文的线索、情节。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一部分、开端 带路
二部分、发展 借被
三部分、高潮 牺牲/献被
四部分、结局 盖被
体会精巧构思
1、看图谈感受:百合花有什么特点?
清丽 纯洁 高雅……
2、找出与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并朗读。
3、复述百合花被的最后结局。
总结:
1、百合花被子是情节的一部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百合花被子还和人物性格有关系。
体会精巧构思
探究人物形象(一)
1、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从她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
娴静 淳朴 善良 纯真 高洁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细节描写、语言、肖像描写、心理活动
勾勒原句
小结:
总之,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百合花 : 清丽 纯洁 高雅
新媳妇 : 娴静 淳朴 善良 纯真 高洁
人性美 性格美
探究人物形象(二)
1、“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也有关吗?
腼腆、淳朴、勇敢、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2、说说你眼中的小通讯员的形象。并体会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他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也像百合花一样。
细节描写、语言、肖像描写、心理活动
1、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
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
探究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
3、衣服上的破洞
通讯员对我的关心
朴实、腼腆、执拗的性格、充满活力的体魄
探究人物形象(三)
讨论“我”在文中的作用
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
小说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
老师见解
军:
通
讯
员
民 :
新
媳
妇
腼腆
质朴
英勇
善良
纯朴
圣洁
“我”(线索)
军民骨肉情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主题
三年的初中生活就要过去了,回首这段美好的时光,每个人都会有许多有趣的和动情的事涌上心头,请撷取一两个片断,写出人情美或者人性美的主题来。字数不少于600字。
课后延伸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