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八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孟子》两章.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体会“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认识“人和”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把握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说理特点。

(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层层说理,运用排比,双重否定句进行说理的技巧

(五)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二 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俗语,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俗语导入

(一)、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 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三)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四).齐读课文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学习指导

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六).指导朗读:

1.读音举例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2.朗读节奏举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3.再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七).理解课文内容。

1.实词解释

(投影)

2.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段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提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段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段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段译: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八).背诵课文。

(九).理清文章结构

(投影结构图解)

(十).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4.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十一)。重点词理解: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环而攻之        C 委而去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F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G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H亲戚畔之

“之”    山里之城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

多助之至          亲戚畔之

(十二)。研究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十三)。理清结构

本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板书设计(投影)

(十四)。拓展研究(投影)

1.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原因是:

2.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十五)。来检验一下吧!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      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古义:                     今义:              

C  亲戚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句译: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5、填空练习。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时代人,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的书。

(2)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 

⑶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③文中的“道”与下面哪个词中的“道”意思相近?

  A.道德 B.道歉 C.道路 D.王道

④“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原文)______________

⑤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

(十六)。合作探究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