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
2、能力目标: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孟子和《孟子》,探求孟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对选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论证中心和论证方法的把握。
2、教学难点:探求孟子思想的核心。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讲授相结合。
课前准备: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文尽可能地做多的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9-4-35)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孔子、孟子及《论语》、《孟子》简介
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了唐代已将孔子和孟子并称;元、明时孟子被称为“亚圣”。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念和政治活动的书。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
2、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一读:朗读
1、对照注释散读,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质疑、释疑。
三、二读:寻读
1、找出文中对比的语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概括了“物”的条件与“人”的条件之间的对比关系,从而突出了“人和”的因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畔之”“顺之”两相对照,表达了政治清、浊与人心向、背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了“得道”的重要性。
2、找出文中排比的句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找出文中论点和文中结论的句子。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四、三读:品读。
1、试从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说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含义。
2、在现代战争中,取得战争胜利的因素有哪些?
3、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探求孟子的思想。
标题中的“道”有其特定的含义,即讲仁义,施“仁政”,所以这个标题的意思是说:凡讲仁义、施“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得到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