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10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10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著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天时(天气、时令)不如地利(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三里之 城,七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的)
(表修饰)
(却)
(发语词)
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啊,但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放弃)
(离开)
译文 原文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故 曰: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
(巩固)
(震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寡助之 至 ,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到)
(极点)
(通“叛”,背叛)
(凭借)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
攻方败

守方胜
(天时)
(地利)
战例二:
守方败
攻方胜
(地利)
(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递 进
不如
不如
人和
在战
争中
的重
要性
人和
在治
国中
的重
要性
文章内容及特色
特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 善用排比、对偶,加强语势。
内容:借论战来论“仁政”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1、作者孟子,战国人,是孔子以后_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
2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儒家
C
3、对“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D、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4、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线,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震慑天下。
D
A
1、文中加点的“池”的意思是________,
“君子”在文中的同义词是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正确的译句是( )
A、委托人到那里去。
B、丢下城池逃走。
C、委派人离开那里。
D、放弃(这里)到那儿去。
3、下面几个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正确的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城非/不高也
C、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B
D
4、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 从中可以反映孟子_______ 的政治思想。
5、全文论述的中心论点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和
民贵君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实行“仁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