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35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35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35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35页)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阅读第一节(第一句)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地利
人和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讨论问题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城 ,七里之郭 ,
环 而 攻之 而 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 不胜者,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内城
外城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小城
表转折,但是,却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助词,表肯定。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表判断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
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
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 ,强调了“地利”
重要性。
阅读第三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线词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
兵革
非不坚 利 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 ,是 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坚韧
锐利
放弃
离开
所守之城

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
而逃。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
讨论
a本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
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
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
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文章气势
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故 曰,域 民不以封 疆
之 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 ,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 不战,战必胜矣。
因此,
限制
疆界

国防

震慑
施行仁政的君主

极点
内外亲戚
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
行仁政的君主
或者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亲戚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摆出观点
论证观点
得出结论
结构图解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类 推



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表并列 并且 泉香而酒冽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5、人和
6、域民
7、固国
8、威天下
9、寡助之至
10、亲戚畔之
11、亲戚畔之
代词,这(就是)
护城河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委:放弃 去:离开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
使……巩固
威慑

通“叛”,背叛
他,指寡助之君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翻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何陋之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动词:到、去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代词:它,指代驴子
1
2
3
4
5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一词多义
重点记忆

舜发于畎亩之中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中
在(某方面)
通“增”,增加
使……痛苦
A 苦其心智 苦:
B 曾益其所不能 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练习:看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过渡,承上启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美国失去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席位,这件事情证明了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也证明了孟子说的“ , ”是合乎科学论断的。
练习:用《<孟子>两章》中的原句回答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整篇课文给出作为文段)
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 D两狼之并驱如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
C
D
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
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
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