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设置,新课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看到这个题目,假如你是一个农民(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今年多收了三五斗,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生:我肯定想到我赚钱了。
生:我会买件新衣服。
生:我会买些家里要用的日用品,还有小孩子喜欢的玩具。
师:丰收意味着丰富,要过好日子了。那么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一天,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上,一群戴着旧毡帽的农民,他们也多收了三五斗,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由朗读全文,你觉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了些什么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理解作者行文的思路。概括时注重句子的完整与通顺。(学生活动:自主完成—组内讨论、明确—全班交流)
生1:按时间顺序写的,先写的是某一天,后写的是第二天。
生2:按人物活动的先后顺序写的,先写的是一大清早,农民去万盛米行粜米,然后去街上购物,最后又在船上吃饭、聊天,发泄了心中的不满。
生3:我有补充:最后一节写的是悲剧在每一天每一处重演,我认为这样全文一共分为四部分。
生4:我觉得综合以上同学的观点,根据时间分段,全文可分两段。第一段写丰收的某一天,在江南某一小镇发生的事情。第二段是说这样的悲剧第二天又将在这个小镇和其他各镇上发生,是第一段的深化。第一段还可按事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段到第三段为第一层次,交代粜米这件事发生的背景及文中的主要人物。接着再分别以粜米、购买日用品、酒后发泄等为第二、三、四层次。
师:说得好,你不仅善于听取他人的发言,还很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三、感受人物,品析形象
师: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那么,从这些事情中,你又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农民?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他们的生活怎样?(学生抓住人物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品析人物形象,先自主圈点,后组内展示,再全班展示。))
生1: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河埠上去是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万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边。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晃动者的几顶旧毡帽上。(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很脏,很差。“把船身压得很低”看出农民装载的是满满一船的米,实际是满满的生活的希望啊。)
生2:“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兆头!”(“松懈”写出他们失望到极点;”占卜“写出了他们的惴惴不安以及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心理状态。)
生3:“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这一句我们看到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太大,农民们本能的显得很愤慨。)
生4:另外一位先生听得厌烦,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掷到街心,睁大了眼睛说:“你们嫌价钱低,不要粜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啰唆做什么!我们有的是洋钱,不买你们的,有别人的好买。你们看,船埠头又有两只船停在那里了。”(因为劳动人民在大丰收后得知价钱很低,难免会恳求米行老板将价格抬高,却遭到斥骂,说明当时剥削的严重程度,农民像机器一般地工作,在冷酷无情的社会中他们只能低着头做人。)
生5:(农民感情是不断变化着的:希望——愤激——哀求——失望。而米行先生的语气也在变化:冷笑——厌烦——鄙夷不屑——威吓。这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了米行先生的盛气凌人与霸道;而农民只有忍耐受气。)
师:生活不会因个人的情绪好坏而有所转变,依然继续。农民们的日子可怎么过呢?
生1:他们咕噜着离开万盛米行的时候,犹如走出一个一向于己不利的赌场——这回又输了!输多少呢?他们不知道。总之,袋里的一叠钞粟没有半张或者一角是自己的了。还要添补上不知在哪里的多少张钞票给人家,人家才会满意,这要等人家说了才知道。(体现了当时的剥削十分厉害,农民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啊!)
生2:“有些甚至想买一个热水瓶。这东西实在怪,不用生火,热水冲下去,等一会倒出来照旧是烫的;比起稻柴做成的茶壶窠来,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一个小小热水瓶在我们眼里实在没有什么,然而在旧毡帽们看来却是奢侈品,买下来更有“永世不得翻身”那么严重。农民贫穷啊!)
生3:“衣料呢,预备剪两件的就剪了一件,预备娘儿俩一同剪的就单剪了儿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大人们只能考虑到自己的孩子,他们自己可以不讲究,但是他们在乎他们的孩子,因为他们爱孩子!)
生4:“绒线的帽子套在小孩的头上试戴,刚刚合式,被爷老子一句‘不要买吧’,便又脱了下来。”(是父亲的狠心?还是……真的是钱太有限,而要用钱的地方台多啊,囊中无几啊!)
生5“小孩在敞口朝天的空舱里跌跤打滚,又捞起浮在河面的脏东西来玩,惟有他们有说不出的快乐。”小孩欢乐,是因为少年不知愁滋味、穷滋味。(有大人的庇护,孩子还没有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生6:“为什么要粜出去呢,你这死鬼!我一定要留在家里,给老婆吃,给儿子吃。我不缴租,宁可跑去吃官司,让他们关起来!”(看似胡乱说的话,那么不切实际,但其中包含着多少无奈!)
生7:“希望犹如肥皂泡”(把希望比作肥皂泡很贴切,突出了当时的穷苦劳动人民的希望是极其渺茫的。要改变这种生活状况,可出路何在?结合后文我更加体会到作者所说的农民的希望就如这肥皂泡瞬间破没了的深意,而且是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他们的生活困苦不堪,也很无可奈何。)
生8:“又得把自己吃的米粜出去了。唉,种田人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 (白花花的米换成冷冰冰的钱,这是他们很不愿意的,他们吃不到自己种的米,米对他们来说太贵了,吃不起也不能吃,只能吃些便宜的食物,我真替他们感到难过。真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哪!)
生9:(这些农民也在寻找出路,抗租?退租?逃荒?做工?然而路路断绝。)请看“真个没得吃的时候,什么地方有米,拿点来吃是不犯王法的!”理直气壮的声口。 “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保卫团开了枪,打死两个人。”“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看似前言不搭后语,抢米是被逼急了,狗急跳墙之举。显示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当然说到抢米时,也很害怕王法。但究竟是谁的法呢?)
师:是啊,究竟是谁主宰了这一切呢?
四、丰收成灾,由果溯因
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老百姓丰收了依然成灾呢?(组内结合相关语句讨论、明确,然后选一个代表板书在小黑板上,写清从哪一段得知。展示时,先观察比较,后评点。)
生1:我们组认为丰收成灾的主要原因:⑴洋米洋面的大量倾销⑵投机商“同行公议”,互相勾结压价,统一了价格⑶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⑷向地主家的地租。⑸路路断绝。
生2:我们组有补充,根据“物以稀为贵”的说法,丰收了,意味着市场上米多了,多了自然要便宜点,这也是经济规律。
生3:我不能完全同意生2的观点。依你所说,经济规律自然是不可抗拒的,可是至少也说明了当时的政府没有现在的好。因为现在我国有很多惠民政策,对农产品有“支持价格”,保证农民丰收年有好收入。
师:很好,还会拿新中国与旧中国作比较。大家理解得非常透彻。
五、自我总结,自我提升
师: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你能纵观全文,用一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吗?
生1:帝国主义不仅侵犯了我们的领土,还使用经济侵略的手段,控制了工厂,控制了农产品,让我们的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生2:从粜米后农民拿钱那几段,我看到了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各地使用的货币也是非常混乱的,也可以看出时局不稳,战乱不断。
生3:“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就说依他们捐,哪里来的现洋钱?”国民党当局也是苛捐杂税,真是“苛政猛于虎也”!
生4:我看到了旧中国是残破不堪的,旧中国的农民过着困苦不堪的生活。他们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政府的三重压迫,再加上不法商人的投机倒把,他们的命运是极其悲惨的。
师:文是心声。你认为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生5:作者是十分同情农民的遭遇。对当时的社会也是极其不满的。我认为与其说那些农民在寻找出路,不如说作者自己在寻找。可能当时作者也感受到“路路断绝”的现状。从而借此表达了内心的不满。因为在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作者最后还是寄希望于统治者的,相比而言,柳宗元还是找到一条路了,而这里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