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
《悯农》二首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四 海 无 闲 田,农 夫 犹 饿 死。
作者简介
叶圣陶 (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代表作品有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夜》、《多收了三五斗》;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其中《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写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泰国米、安南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能以谷食饶足,廪囤不空,口腹不饥”。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因为粮价太贱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了反而赔累”。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整体感知
小
说
三
要
素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典型环境
大环境:20世纪30
年代初期国民党统
治下的江南农村;
小环境:万盛米行
旧毡帽朋友
米行先生
米行贱价粜米
街头犹豫购物
船头酒后谈论
走进米行
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旧毡帽朋友急着“占卜”他们的命运,“占卜”一词写出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旧毡帽朋友等到的是怎样的结果?哪些语句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他们满怀希望。因为今年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往年那样苦。
“占卜”一词,写出了他们既怀着希望,又提心吊胆,怕希望不能实现的心情。由此看出,虽然丰收了,但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掌握在米行老板手中的现实。
希望的肥皂泡完全破灭。
研读对话,思考讨论:
小说围绕米价,写了一大段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旧毡帽朋友说话的语气是如何变化的?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旧毡帽朋友什么样的心情?
对话刻画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形象?
如果不将米卖出去,农民还有别的出路吗?是什么注定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语气由“愤激”转为“哀求”。感受到他们无可奈何的痛苦的心情。
“旧毡帽朋友”是中国农民的群像,在旧社会他们是受压迫、受剥削者,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也有希望,有时也有“愤激”,也有抗争,但更多的是哀求、忍让。
“米行先生”可能是资本家,也可能是资方代理人或雇员,是代表维护资方利益的。在与旧毡帽朋友打交道时颐指气使,居高临下,冷淡、厌烦、鄙视、威吓。
路路断绝, 别无选择。旧毡帽朋友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决定了谷贱伤农,丰收成灾。
走进街头
旧毡帽朋友粜米前原先有很多计划要买的东西,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离开米行,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上街购物?写街上的热闹对表现农民的遭遇有怎样的作用?
他们计划要买的都是维持基本生存要求的生活必需品,他们的要求是极低的。
他们怀着失意和痛苦的心情上街购物。热闹的场面更加衬托出他们内心的悲苦,增强了悲剧色彩。
走进船头
回到船上,旧毡帽朋友们边饮酒边谈论,这段谈话很有层次,请用关键词概况。
从中可见他们的思想态度和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从“亏本”谈起——“不缴租”“宁可去吃官司”——“退租”去“做工”——“路路断绝”“沉默”——有人提出“我们年年种田,到底为谁种的?”——“抢米”。
失望—愤激—反抗。这些变化说明了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处于被剥削、被压迫、被损害的地位,人物对话中袒露了广大农民心中仇恨的火种,生动地描写了他们逐渐萌发的反抗意识。
结尾分析
小说写了三个场面,已经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个段落?试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含义及作用。
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农民获得丰收却反而濒临破产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共同性。
对话描写的作用
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随着对话的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一步步地推向高潮,人物的心理或行为随之发生着变化,人物形象逐渐丰满,主题逐步深化。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请综观全文,概括文中的三组对比。
米行粜米时,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态度相对比
议论米价时,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语气相对比
作用:旧毡帽朋友的朴实善良,米行先生的骄横
霸气都跃然纸上。
旧毡帽朋友:粜米前的喜悦与粜米后的颓丧相对比
作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毡帽朋友的喜和忧、希望和
失望,增强了悲剧性。
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简练,生活气息浓厚,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江南水乡小镇的风情及丰收后的景象。
社会环境描写融于对话之中,揭示了束缚农民的种种枷锁。
街道购物时的场面描写十分精彩:种种“洋”物品,句句叫卖声以及“旧毡帽朋友”,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的各种神态,动作,都写得极为生动,真实立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