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一 鼎湖山听泉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一 鼎湖山听泉

  • 格式:  PPT
  • 大小:  508K    19张
  • 时间:  2016-07

《鼎湖山听泉》ppt课件9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鼎湖山听泉》ppt课件9《鼎湖山听泉》ppt课件9
鼎湖山听泉
绿汁中学
余荣丽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 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 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 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 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1、给黑字注音
肇庆 泠泠 淙淙 不止一脉 楹联 怅惘 古刹 汩汩
2、解释下列词语:
清朗 雀跃 童稚 楹联 怅惘
礼遇 万籁俱寂 柔曼 
3、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景?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解释词语的方法:
学习心得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1)按照作者的行踪顺序来写。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 庆云寺(半山)
(2)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
   黄昏——晚饭后——夜间
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声
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
第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
第四部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
“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2)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3)“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 子。”
(4)“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 的灵魂。”
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
(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朗读第二、三段:
 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
 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
 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
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怎样描写泉声,有何妙处?
1、生动形象的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
2、作者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
3、先举喻体后举本体,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
4、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心“随泉而流,游遍鼎湖”,泉水“滤过心田,冲走污垢”。
作者用对乐曲的阐释道出作者对人生规律乃至社会和宇宙发展规律的领悟:历史生生不息,美感充满生机。
听泉的过程无形中也就成了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
作者的鼎湖山之旅,实际上就是心灵之旅。
总结
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那  如  者,是    的   ;
那  如  者,是    的   ;
那  如  者,应为       ;
那  如  者,定是          ,         。
吟哦讽诵
古诗词中写声音的句子
1、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闻王昌龄》)
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