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二十五 *治水必躬亲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二十五 *治水必躬亲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治水必躬亲》教学实录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治水必躬亲》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脸带微笑询问一同学)你喜欢什么? 
生:(略带紧张地)乒乓。 
师:噢(指着另一位同学),你呢? 
生:我喜欢电脑、篮球。 
师:同学们想知道我喜欢什么吗? 
生:(异口同声)想。 
师:我喜欢电脑、喜欢足球,更喜欢篮球,我是NBA的忠实观众。 
(学生意犹未尽。稍停) 
师:刚才我们之间的问答,实际上就是我们之间的对话。对话,可以促进我们的交流和沟通,对话,让我了解了你们的爱好,也让你们知道了我的兴趣。对话,还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由此可见对话的作用很大。 
师: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话方式。我们可以和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还可以与现代媒体对话。今天我们就通过对话这种学习方式,学习古人钱泳的一篇文章,这就是《治水必躬亲》。大家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例如可以诵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起朗诵等,要求能读通顺。 
二、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 
生:(都认真地阅读课文) 
(2分钟之后) 
师:刚才大家读得非常认真,大家觉得读顺了没有? 
生:(部分,不敢大声)有点。 
师:同学们不用怕。毕竟我们和钱泳是初次相识,而且我们与他相距的时间也有200多年了,朗读中有点不顺不是问题,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也就通顺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们的不注意,放过了一些暂时还不能理解的东西。下面清同学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你有没有放过疑难的问题,如果有,就请同学再默默地与课文对话一番,并且用笔记下不理解和有疑问的地方。 
生:(认真阅读,批注) 
三、与同学对话,释疑解难 
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可以将与文本对话过程中记下的疑难问题与周围的同学进行对话交流,以寻求问题的解决,下面请同学进行合作对话。 
(学生自主组合成学习小组,并认真开展讨论。教师在学生中巡回) 
师:本来不知道,经过小组合作对话交流,你们一定解决了许多疑难,而且我相信每一个疑难的解决,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份成功的喜悦,你们愿不愿意将这一份成功的喜悦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齐声地)愿意。 
师:好!大家试试看。 
生: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句中的“举”我原先不知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我知道了这里的“举”有成功的意思。 
师:(惊喜地)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在讨论中,我们是联系上文的意思来理解的。如果好逸而恶劳,计较私而忘记大义,躲避嫌疑并且避免抱怨,可以想象,这样做事,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由此推断“举”为成功的意思。 
(学生刚回答完,全班同学情不自禁鼓掌) 
师:(因势利导)同学们掌声是对这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最高评价,我觉得同学们的掌声不仅仅是肯定了这一同学回答得正确,更是对发现问题的过程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我相信,像这样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同学中还有许多。 
(老师话未说完,就有同学踊跃举手。) 
生:我们原先不知道“盖地有低”句中“盖”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联系上文分析,我们明白了“盖”有“因为”的意思 
师:非常出色。“盖”在现代汉语中可作名词“盖子”讲,也可以作动词用,指把东西“盖住”,但在这里,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我们可以推断出“盖”作“因为”理解,但它是一个句首“发语词”。 
(许多同学颔首,有的同学作了记录) 
师:尽管我们通过小组对话讨论可以解决许多疑难问题,但学习文言文毕竟不像学现代文那样容易,在小组中交流肯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可以进行全班交流讨论。 
生:“好逸而恶劳”是什么意思?(生将“好”读成“hǎo”) 
师:(板书该词语) 
生:(迫不及待地)“好”应读“hào”,这个词的意思是“喜欢安逸而厌恶劳动。” 
(全班同学鼓掌) 
生:我不清楚“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中的“如是”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这样理解:“如果这样”,全句的意思是“如果一定这样,那么后面的事情就能成功。” 
生:我觉得“如”应该解释“像”更恰当,全句的意思是“一定像这样,那么后面的事情就能成功。” 
师:两位同学对“如”有不同的理解,很正常,但对“是”的理解是一致的,都理解为“这样”,那么先请同学深入理解,这里的“这样”指代什么? 
生:我的理解是:“这样”是指代“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师:大家同意这一观点吗? 
生:(多数掌声)同意。 
师:那么“如”是解释“如果”好还是“像”好呢? 
生:(交头接耳) 
生:承接上文看,“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已经是事实,所以我觉得“如”解释成“像”更恰当。 
师:(惊喜地)没想到同学发言是这样的有理有据,我表示赞同,同学们看呢? 
生:(齐声地)赞同。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 
师:请讲。 
生:“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中的“役”是什么意思? 
师:你讲的是“役”还是“亦”? 
生:“人役”的“役”。 
师:大家明白是哪个字了吗? 
生:明白。 
生:“役”是“服役”的意思。 
生: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海瑞的“随从”。 
师:我认为这两种解释并不矛盾,“服役”是为人做事,“随从”是听人使唤,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但从语境看,“随从”的解释更合理些。 
师:我还想问大家一个字,那“亦”该怎样理解? 
生:是“也”的意思。因为海瑞没有“扣一厘”,我相信他随从跟随着他也不会“扣一厘”。 
师:好,这位学生的回答,已经包含了一个推理的过程。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亲劳胼胝”的“胼胝”尽管页下有注,但我还是不能理解,希望大家能帮助我。 
师:很好。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就喜欢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希望大家能向他学习。 
生:我的理解是:“胼胝”本来是“茧子”的意思,手脚因为劳动而生“茧子”,说明劳动量大。 
师:非常出色,看一看还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吗? 
(微停) 
师:看来大家学得不错。我们通过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注解对话、与同学对话,最难最多的问题都可以解决。那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和什么有关系? 
    生:(异口同声)治水。 
师: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有人说,治水必躬亲,有人说,治必须亲自实践。 
四、与生活对话,拓宽知识背景 
师:我们要学会与文本对话,与注解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我们还要与生活对话,这篇文章不是讲治水吗?那么在你们的积累中,有关于治水故事的积累吗? 
生:稍作思索。 
生:我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师:能具体讲讲吗? 
    生:叙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师:除了大禹治过水,还有谁与水作过斗争,古今中外都可以。 
生: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中,英雄高建成的故事很感人。 
生:还有在九江抗江斗争中的我们的解放章。 
师:不错。 
生:老师,98年抗洪抢险的故事虽然感人,但我觉得他们不是治水,而是与水作斗争。 
师:这位学生很善于动脑,他说的真不错,抗洪斗争表现了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与洪水作斗争英勇顽强,不是属于治水的范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洪水泛滥就是因为治水的失败,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治水,而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懂得治水减灾的道理,在这里我想先和大家一起看一个有关古人治水的片段。 
(播放电影片段《都江堰》风雨中李冰实地查看水情,和当地老百姓一起研究治水方案) 
(学生全神贯注看片段) 
(看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古人治水的决心和治水精神的可贵。大禹的父亲,不知大家知道不知道,他的名字叫“鲧”(板书),他因为治水而为后人称颂,但他只知“水来土掩”的道理,他将从天庭偷来的“息壤”作为治水的唯一方法,哪里有水就往哪里堵,结果他没有将水治好,他的儿子“禹”继承父业,继续治水,不过他没有照搬父亲治水的方法,而是亲临水患现状,询问百姓,实地测量,研究地貌,最后治水成功。同学们想想,“父子两人治水,为什么父亲失败,儿子获得成功呢?”请联系课文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1:鲧治水方法机械单一,不知变通。 
生2:禹治水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了针对的措施。 
生3:禹治水实事求是,海瑞治水采用的方法和大禹一样,。 
生4:禹治水亲临现场。 
师:那李冰呢? 
生:他知道治水要堵,但堵在该堵的地方。 
生:他治水的成功就是实事求是。 
生:最感人的是他在风雨中查看水情。 
…… 
师: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真实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治水必躬亲的道理。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作者是如何让大家接受这一道理的呢? 
(同学切切私语) 
生:用海瑞治水的例子。 
生:…… 
师:细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是典型的事例让我们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生:我觉得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就是海瑞的治水躬亲与“好逸恶劳,计利忘义,远嫌而避怨”者构成了对比,强调了“治水必躬亲”就能成功地道理。 
师:说得对。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这真是本文的又一特色。比较的方法,能使优的更优,使治水必躬亲的道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学以致用,迁移应用。 
师:当我们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后明白“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后,我们能否联系生活实际,从以典型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谈一谈“治学必躬亲”的道理呢?下面请同学以“治学必躬亲”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段,阐明治学也要躬亲的道理。可以用现代文叙述,也可以尝试用文言文来与作。 
生:思考、写作、交流。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