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格式:  DOC
  • 大小:  51K    4张
  • 时间:  2016-07

《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学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记承天寺夜游
预习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比喻的修辞技巧。
  2.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写景文言文的精妙,并培养欣赏自然的兴味。
  3.学会观察自然、亲近自然、描绘自然、感悟自然。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情感,体会其写作手法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2.难点:感悟“景”背后的“情”,领悟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
【课文提示】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本文出自苏轼的笔记《东坡志林》,这篇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实则寓意耐人寻味。
【字词积累】
  1,“解”是多音字,常见的读音有三种:
   A,“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意思,读jiě;
   B,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时,读jiè等;
   C,作姓氏、古地名(解池)时,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时,读xiè。
  ①解衣欲睡(jiě) ②解铃系铃(jiě) ③识文解字(xiè) ④解元(jiè)
  ⑤苏三起解(jiè) ⑥跑马卖解(xiè) ⑦浑身解数(xiè) ⑧解到县里(jiè)
  ⑨两头蛇解珍(xiè)⑩解不开这个道理(xiè)
  2,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怀民亦未寝(qǐn )___睡__
   水中藻荇交横(zǎo、xìng )__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__
  3,解释划线的词。
   ①欣然起行(走)    ②念无与乐者(想)   ③遂至承天寺(于是)
   ④寻张怀民(寻找)   ⑤相与步于中庭(徒步徐行,散步) 
   ⑥相与步于中庭(共同) 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朗读课文】
  1,品读精妙的咏物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如水——灵动柔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隐现婆娑。 )
  2,对“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月色进入门户,我高兴地起来出门。
   B,月光照入室内,我欣致盎然地起身出门。
   C,月光进入室内,我兴致勃勃地起身出门。
   D,月光进门入户,我高兴地起来出门。
【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2句)叙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3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4句)抒情,面对月光、疏影抒发感慨。
【课文简析】
  《记承天寺夜游》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颇有深意。
  一、记叙凝练含蓄,余味无穷。这是随笔性质的一篇小文,语言极其简洁,以极少的文字包含极多的内容,看似随事记录,却达到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境界。总共才84个字的文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起因、经过。已是初,寒夜孤单,只得“解衣欲睡”。孰料不速之客不期而至——月色。作者大喜过望,“欣然起行”。片言只语,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如此良宵,“独乐乐”怎么可以呢?自然地“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寻”字有万种风情:那急欲找到的迫切,那非他莫属的笃定,——“怀民亦未寝”。所谓知交,莫过于此。于是,从容漫步在月色下。
  二、描写信手得来,如诗如画。夜游所见,乃是全篇精华所在。但依然是惜墨如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无甚出奇,又用一个用俗的比喻“月色如水”。他只是就看到的写:庭院里上上下下,自上而下,都充满了透明清澈的水,那个不起眼的“如”字提醒我们——只是好象。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寺庙之中怎么会有水草一类的东西?最后一句揭谜:盖竹柏影也。他是利用人们的错觉,将错就错,先声夺人,层层隐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跃然而出,冷月清光被描摹到了极处,诗画合一,慧心独具。
  三、抒情不着痕迹,遐思悠长。 在写这篇名作时,苏轼实际上过着流放似的生活,境遇困苦无比。但是他没有悲伤,没有抱怨,没有一蹶不振……只有美!月色入户,便“欣然”,他是那么容易快乐;处境悲戚,“无与乐者”,也不过是短短一“念”,想到志同道合的怀民,即摆脱了沉思考虑的片刻失落;兴之所至,寻找怀民,悠然漫步……寻常的月光,寻常的竹柏,在他眼中,美若仙境。加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更宕开了一笔。一个连寻常事物都能挖掘出深邃美质的人,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
【朗读课文】
【翻译课文】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正脱衣服想要睡觉,(看到)月光照进室内,(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房间)。
原文: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中地上的(月光)宛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纵横交错着像藻荇似的水草,都是竹和柏的影子。
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复习
【思维训练】
1,简叙《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写作思路。(用文中词语)
(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
2,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来?
( “欣然起行”表现出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
3,《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为什么会同时具有兴奋喜悦和寂寞两种不同的心情呢?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入狱,后经人多方营救才于十二月结案出狱,被贬官至黄州,身居闲职,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 不能去掉。作者连发两问,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这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给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让身处逆境的他聊以自慰。 )
5,简要分析下列写景语句的妙处。
  ①“月色入户”
( 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作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
  ②“欣然起行”
( 这是作者的反应,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这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其妙处在于: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的“空明”之色,后者突出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 “闲”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闲”的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
7,《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看似浅显,却别有情趣,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心境的?
8,苏轼夜游,想到“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 ①“无与为乐者”;  ②两人境遇相同。 )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反问修辞手法。  作用是①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②突出“闲人”一词非同一般。 )
10,对本文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成为“闲人”感到自卑,无地自容。
  B,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成为“闲人”十分达观,听之任之。
  C,作者对自己成为“闲人”,而有张怀民做伴感到幸运高兴。
  D,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成为“闲人”感到苦闷无奈,借此自嘲,夜游是解闷之举。
11,《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12,本文在内容、写法、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 本文写景,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精妙、含蓄地表情达意。表达的情感比较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