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5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景九学校徐敏 
 
学习目标: 
1能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重点句子。 
2能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 ) 2.欣然起行( )  
3.无与乐者( )( ) 4.相与中庭(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竹柏影也( )  
8、闲人如吾两人者( )( )(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四、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五.解释下列词语。  
1.念: 遂: 盖: 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六、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2、“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