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记承天寺夜游》《游恒山记》教案及练习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游恒山记》
二. 教学重难点: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记事、绘景、抒怀的方法,并体会苏轼清新、质朴、简洁的语言风格。
  3、体会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4、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梅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和弟苏辙都是著名政论家,合称“三苏”,三者又同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杰出成就,并对后以产生深刻的影响。其笔记文与一般的客观地记录人物、事件、事物的笔记文不同,多是从日常生活片断的记述中,或抒写情怀,或因事见理。他们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鲜明而仿佛极不经意地渲染出一种情调或一片心境。用四个字来概括——文短重深。
     苏轼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不管其见解是否正确,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对待人生的困境,他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崇尚顺乎自然,以求得心理的平衡。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心理来对待。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散文和词,如有名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三、朗读课文,掌握字的读音以及停顿:
  1、读准字音:
zǎo     xìng
藻          荇
2、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词语:
①解衣睡:欲,打算、将要。
    ②月色入:户,门。
    ③无与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念,想到;遂,于是;亦,也;寝,睡觉;相与,一起、一同。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
    ⑤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⑥少闲人如吾两人:但,只不过;耳,罢了。
  2、翻译课文:
 
五、赏析课文:
  1、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2、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第一段)叙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二段)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三段)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3、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来?
    明确:“欣然起行”表现出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5、品味优美的语言:
(1)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明确: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六、主题:
    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游恒山记》
一、作者简介: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少年好学,喜读奇书,博览古今史籍、图经地志。二十二岁起弃科举业,受母鼓励,不避风餐露宿之苦,不怕葬身丘壑之险,遍游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山水,考察自然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物、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等,前后三十余年。三次遇盗,四次断粮,而志不变,气不馁,写游记不辍。崇祯十三年(1640年)病倒于云南丽江,被人护送回乡。次年卒于江阴。一生钟情神州山水,探析天地奥秘,游迹遍及今天的19个省、市、自治区,留下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为明代地理学的重要著作。游记内有16卷60余万字,包涵了地质、地貌、河道、文化、历史、民俗等内容。这部书不但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千古奇书”。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的读音以及停顿:
      yì        jī    qiú    yíng    fāng  xiè   fù
    风净尽  无攀劳    松      回   杰    宫   浅
    shuò   wǔ   qióng  jiàn    niè   chá yā   mèi  chì
方     门    碑     道  攀       枒   连  
 
三、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词语:
    杖登岳:策,拄着,扶着。
    又一里,则土石皆:赤,红色。
    台中群仙,环列无隙:像,塑造。
  2、翻译课文:
 
四、分析文章:
  1、概括各段的段意: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2、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
  3、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4、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5、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6、第二段,作者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明确:作者的略写,也能抓住景物的特色,一步到位,准确而生动。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话虽不多,而景物的形象却活现于笔下,使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如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攀登之不易。
 
五、主题:
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的实践精神。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代文学家。字子瞻,号       ,眉山人。
 
2、填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起行。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相与步于中庭。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与为乐者(思念)                B. 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睡觉)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二、阅读能力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1、解释下列字词:
     像:                       ;  还:                         
     绝顶:                     ;  蒙密:                           
     槎枒:                     ;  汩汩:                          
 
  2、翻译划线的句子。
                                                                              
                                                                              
 
  3、这段描写作者登山的过程,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4、作者后来爬到了山顶,描写了哪些景物?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江水又东,经西陵峡。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国山松*言:“常闻峡口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①相戒②,曾无称有山水之类也。及余来践跻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④。林中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云表。仰瞻俯映,弥习⑤弥佳,流连信宿⑥,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峡》)
   : 国山松:姓袁,东晋末人,博学能文,著有《后汉书》一百篇,今不传。一作“山僧”
  5、解释下列词语:
     临惧:                      ; 戒:                        
     践跻:                      ; 辞叙:                         
     弥习:                      ; 信宿:                           
 
  6、划线的句子可用现代汉语中的哪一句话来代替。
                                                                               
 
  7、这段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三、应用探究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而“闲人”一词即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复杂感情。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留下了很多作品,找一些他的作品,仔细读一读,写一篇有关他的生平以及对他的作品的评价。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宋   东坡居士 
2、欣然   庭下如积水空明 
3、A
4、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6、旷达 豁达
二、阅读能力训练
(一)1、像:塑造。  还:通“环”,转,绕。
绝顶:极顶,最高点。
    蒙密:茂密。槎枒:参差不齐的样子。
汩汩:形容水流急的样子。
  2、我更加鼓起力气攀登,慢慢的荆棘也就被折断了,才登到了山顶。
  3、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奋勇直前的精神。
  4、作者在山顶看到了日色,山石坠落,树等景物。
(二)5、临惧,登临此境令人恐惧。
戒,告,劝人注意。
    践跻:登临。
辞叙:言辞来叙说。
    弥习:愈熟习。
信宿:两晚。
  6、百闻不如一见
  7、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且勇于探险的精神
三、 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