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7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游建平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紧紧以文本为依托,以朗读为主线,分三个环节,即“走进苏轼----感悟苏轼----与苏轼同行”,通过赏析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心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宁静豁达的情怀,从而有梯度地感受苏轼这篇小品散文“词约义丰”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教学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用具】多媒体、月夜图片、苏轼相关背景资料及诗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
给出一段苏轼的相关介绍,要学生猜猜这位人物是谁。
师: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走进苏轼,感悟苏轼
1.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4)学生齐读。
(采用自由读、指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寻友赏月。(课件展示)
请学生齐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相与步于中庭”部分,探究:
(1)在那样一个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想脱了衣服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你发现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你能读出这种喜悦、兴奋的感觉吗?除了“欣然”一词外,这段话里还有哪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
(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念、遂、寻、亦”,从中体会苏轼喜悦、遗憾、急切、兴奋的心理变化。)
(2)请学生带着上述情感再次朗读上文。
(以朗读感受苏轼当时这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
(3)好景要慢慢赏,苏轼和张怀民是怎样赏月的?你从这句里读出了什么?哪个字能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从“步”字理解这对友人漫游的悠闲。)
(4)出示背景材料。(课件展示)
公元1079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至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流放。
探究: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当时的苏轼可能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猜测出“郁闷、悲凉”等情感,以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从而进入下一环节。)
3.庭中月色。(课件展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2)品析: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引导学生从文字背后品味出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3)请学生齐读这一句。再去掉“盖”字再读。
(引导学生读出月色的清丽,读出苏轼赏月时的忘我境界。用想象使学生融入到这月的境界。)
(4)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并再次朗读这句。
(再次朗读以读出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苏轼的宁静、喜悦。)
4.月下抒怀。(课件展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探究:在那样一个初冬的夜晚,是不是任何人都像苏轼和张怀民一样有此雅兴从容赏月呢?(引出“闲人”,和学生一起理解“闲人”的多重内涵:清闲之人,悠闲之人,闲雅之人,豁达乐之人,志同道合之人……)
(2)材料链接(课件展示)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探究:这则材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他们两人都是怎样的人?
请用“闲之人,悠闲之人,闲雅之人,豁达乐之人,志同道合之人……”代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如吾两人者耳。”
(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恬淡、豁达、乐观、自豪、自嘲、感慨等多种情感。)
三、与苏轼同行(课件展示)
1.展示阅读材料(配钢琴曲)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遭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感悟: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对苏轼的人格进行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与苏轼同行,走进学生自己的生活。)
2.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诵读课文,让经典永驻心间。)
四、结束语
在音乐中(课件展示)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  赏月
    写景    月色  空明
    抒情    乐观  豁达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向语文课堂要效益,是我苦苦追求的目标。有人认为课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就是好课;师生互动充分,气氛热烈是好课;老师基本功扎实是好课;我的理解是老师上得充盈、自然,学生学得透彻、轻松就是好课。选择《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觉得这么短小的古文,又没有太多难懂的字词,上起课来应该能得心应手,可经过磨课后,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
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初读课文,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浅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接着推荐学生朗读,并让学生评点,无形中强化了字音、停顿等处理。然后重点放在品读苏轼寻友的心理活动,抓住“欣然、念、遂、寻、亦”,读了出喜悦、遗憾、急切、期待等情感;赏月时的景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出宁静、喜悦之情,特意去“盖”字与加“盖”字进行对比阅读,读出陶醉之情,听着同学们夸张的朗读,脱口而出的领悟,我的内心充盈着喜悦、幸福的味道;对“闲人”的感悟上,我是运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之人如吾两人者耳。”这种填空的句式引导边读边悟,化难为易,学生在括号中代入“悠闲、高雅、心胸坦荡、志同道合、被贬”等词语,几乎是无障碍地悟出了“恬淡、自豪、满足、豁达、乐观、无奈、悲凉”等复杂的情感。我当初在试上时大部分运用的是齐读,显得单调、堆砌,又给人感觉浮在表面,没有让学生心胸激荡;经过同事的指点,自己的反复琢磨后,我运用指读、齐读、赛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品读、深读、个性化悟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喜悦。由此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文言文教学要重在充分的个性化的阅读,要舍得留出时间,慢下脚步,使学生在读中突出“自主、探究”,读出个性,读出感悟。不然,一切的理解、感悟只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
教学设计尽可能充盈、深刻,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初上时我全面地设计各个环节,力求面面俱到,(苏轼的文学方面的简介、重点词义的竞赛抢答、听音乐闭眼想象文中景语的画面再用优美的语言扩写、聊聊自己晚上一般会做些什么,后来经过仔细推敲还是狠心地删掉了这些步骤)课后细细一想,其实是面面不到。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还拖堂,师生都嫌累。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明确,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我们一定要舍得舍弃。在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老师和学生都学得轻松、自然。有时候文字的深刻往往表现在那些平凡的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如苏轼寻友时丰富的情感就藏在“欣然、念、遂、寻、亦”这些字的背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景语是无一字写月,可又字字得月,怎样从这些字里品出月色来,是我备课时要做充足的功课。我们老师要做是帮助学生从那些平凡的文字中读出不平凡,允许有学生的独特领悟,这样的课堂就厚实了,这样的理解就深刻、丰富了。
当然做到这种程度是很不容易的,课前要尽可能的充分的预设,要想想学生可能在学习中遇到什么困难,可能会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如何进行适时引导,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重点词“户”字的理解上,同学就把它理解成“窗”了,我就让学生先理解“足不出户”中的“户”,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比我干脆地报出答案不知要强多少倍;在品读赏月这一环节时,我问学生苏轼和张怀民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有学生就说看到了藻、荇,我就让学生仔细再读读写景的这一句,他后来恍然大悟,从“盖”字看出来了;当让学生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时,又有学生译成“庭院像积水一样澄澈……我又让学生默读这一句景语,再次从“盖‘字,还用加成份,庭院里的什么像积水,这时同学们就豁然开朗了,就知道这个句子写的是月色如水的情景,难点就容易解决了。在最后环节又设计了与课文导入部分相照应的资料,给学生补充了一些与这一时期苏轼相关的文学作品,巩固课堂所学,加强了学生的理解,为学生结合实际抒发独特的感悟奠定了充实的基础。只有对文本、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和钻研,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泰然自若。
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当,老师不能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不能以多媒体的多重刺激代替对文本的解读,不能丢失理性的思考。我当初设计时用了十八张幻灯片,每一张的内容都很我,上课时总是被它牵引着,不能放松地自由的发挥,试课后我就只用了十三张幻灯片,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精美,而且吻合课文的意境。因此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要根据创设情境和节省时间的需要,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跳动的形象。
另外,我觉得每个环节间的联结语不是很顺畅、很自然,而且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弥补不足。
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弱点,不断琢磨,希望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