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十七 记承天寺夜游

  • 格式:  PPT
  • 大小:  2.04M    75张
  • 时间:  2016-07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75页)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75页)《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75页)《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75页)《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75页)《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75页)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思路目标
积累重点词句
理解感悟课文
朗读背诵课文
课外拓展延伸
作业训练巩固
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解题
随笔式小品文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作者简介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背景介绍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背景介绍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 轼
试读听读
遂 寝 藻 荇 柏
字音强化
zǎo
xìng
bǎi
suì
qǐn
节奏梳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
/ /

/ / /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 轼
自主释词译句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照进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

于是
睡,睡觉
共同,一起
院子里
散步,漫步
释词检验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交叉错杂
原来是
清闲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只是
共同,一起
形容水清澈透明
释词检验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句验收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
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想到没有人与我为乐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研习课文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研习课文
三、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________,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研习课文
四、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构梳理!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完成背诵!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影子。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
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7.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3)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4)欣赏月下美景.
8.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
苏轼被贬,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9.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知识拓展
古人有不少咏月的佳句,你能写出哪些来?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
但愿人长千里共婵娟。 ——苏轼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相关作业;

2、强化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1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复习旧知2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复习旧知3
四、全文共分三层:
①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②第二层,写景,描写了 ;
③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
①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
②月下庭中景物。
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五、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__,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1、作者为什么想去夜游承天寺?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探究理解
1、作者为什么想去夜游承天寺?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原因是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被贬之人。
探究理解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①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②说说句中“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的言外之意是: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达观。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藻、荇”、

是指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月光
竹柏影
比喻
5、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
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正面描写);


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侧面描写)。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闲情”?并作简要分析。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乐者”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门庭冷落
——交往之稀
——以别人为追求名利的不“闲”反衬“吾两人”
不汲汲名利而从容流连光景的“闲”。
7、“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
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10、通读全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起伏变化?

欣然
无与为乐



相与步
闲人
(高兴愉快)
(稍稍遗憾)
(不暇思索中的激动)
(急切访友的心意)
(同好相知的喜悦“心有灵犀一点通”)
(平和从容)
(落寞苦闷,随缘自适)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小结:
把握文章主旨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全文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抒情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 缘 自 适
自 我 排 遣
的 乐 观

月夜,漫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对月光有何独特的体验?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注意用合适的修辞手法。
你的体验
练习巩固
一、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
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
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
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
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
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B
二、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A
三、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
月色(或月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月下庭中景物;
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五、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A
六、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B
七、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
八、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B
九、划分朗读停顿节奏: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 荇 交 横

盖 竹 柏 影 也
答案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十、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须扣住“月”字概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十一、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旷达
(答“豁达”“达观”也对;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闲适”、“热爱自然”不对)
复习巩固
解释红色的字词:

1、相与步于中庭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4、积水空明 5、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怀民亦未寝

1、一同,一起;散步,漫步;前院
2、高兴、愉快的样子
3、考虑、想到
4、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5、交错纵横
6、原来是
7、只是;清闲的人;罢了
8、睡觉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复习巩固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复习巩固
3.解释蓝色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 ④水中藻荇交横
①考虑 ②只是 ③睡觉 ④交错纵横
4.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相与步天庭中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课堂》全部作业。

2、默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