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十五 *父母的心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十五 *父母的心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北师大版《父母的心》《养母》教案及练习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父母的心》《养母》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馆hán      户lài         褴褛lǎnlǚ      谢chóu
tuǒ     不住jīn         据jié         wān
菜 chān        护bì        告dǎo   熬jiān
 
2. 多音字
 
3. 形似字
 
4. 词语
褴褛:衣服破烂。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如数奉还:按原来的数目归还。
酬谢: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剜:(用刀子等)挖。这里是瞪的意思,表示不满。
    庇护:袒护,保护。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恩重如山:恩德像山一样深重。形容恩德极大。
  纯粹: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5. 作者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1924年东京大学国文专业毕业。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康成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二)学习目标
《父母的心》
1. 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②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本小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这样安排的妙处。
    ②学习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示人物个性、表现主题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心。
 
《养母》
1.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
    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
①体会母亲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②体会本文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读文章,理清事件,体味“养”的含义,感悟人物品质。
 
三. 教师建议
《父母的心》
这篇文章,不像梁晓声的文章和作者此前的一系列文章那样,充满了描写和形容。作者好像有意回避直接表述感情,全文除了开头有一些有限的人物衣着和场景的描写以外,几乎没有渲染,基本上是一些相当简洁的叙述。然而,全文却并不因如此简略而缺乏动人的感染力。原因在于,作者把全部功夫都用在了对话当中。这对父母的感情,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是,对话却充满了潜在力量,读者不难从对话的空白中,想象出这对父母的情感震荡。作者的全部功力都集中在人物的对话之中。学习时要注意,课文通过这对父母前后四次的对话,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伟大的爱心。
 
《养母》
我们已经从《背影》和《慈母情深》中看到,具有伟大爱心的父母,本身却是平凡的。杨新雨的这一篇《养母》,则更从一个非常特殊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母亲,就她本身的自然形象来说,肯定不是伟大的,就她的感情来说,更是与伟大相去甚远。作者非常坦率地总结:与许多文艺作品中那些深明大义的乃至大义灭亲的、胸怀宽广的母亲形象相比,她是没法比的。作者所写的母亲,不但不是伟大的,相反,她身上有许多缺点和毛病,甚至有一些渺小的东西。渺小和伟大,无私和自私,相反相成,构成了这个母亲的动人形象。
 
四. 课文讲解
《父母的心》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送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二)文章思路
本文的故事比较简单,但作者却能组织曲折的情节,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笔法,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动人,展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深刻的主题。富人向穷父亲要一个孩子,而且开出十分优越的条件,穷父亲不是一口答应,也不是一口回绝,而是要与“孩子的妈妈商量”。这是一折。商量结果也不是直接答应或不答应,而是先给一个大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二天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这又是一折。当天傍晚又用小女儿换回二儿子,这又是一折。第三天又要来索回小女儿。这又是一折。三次调换,写法也各不相同。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的,曲折的情节,表现了父母复杂的心理历程,在“优越条件”与“爱子女之心”之间经过尖锐曲折的冲突,最后“爱子女之心”终于战胜了“优越的条件”父母的个性也越来越明朗,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三)写作特点
作者的全部功力都集中在人物的对话之中。
对话之妙在于,是为了表现“父母之心是多么伟大”,这是文章开头就声明了的。但是,文章的主要的篇幅却是描述伟大的父母是如何出卖孩子的。如果从概念出发,既然父母之爱是伟大的,一开始就拒绝富人的要求不是更干脆吗?但是,那样一来就显得简单。因为这一对父母处在一种极其困难的境地:“无力抚养”。突然来了这样一个机遇,既可以让孩子过上富贵的生活,又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日后的富贵是毫无疑问的。于是父母答应转让自己的儿子给富人。
全部对话表明,这种考虑,虽然并不是轻率的,是经过夫妻两个商议的,但是,后来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悔。这说明,起初的答应只是一时的、不得已的决定,这种决定却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这里有个心理问题,表面的一时的决定,也许是理性的,但是却经不住感觉和情感的考验。一旦真正离开了自己的骨肉,理性的决策就顶不住感情的折磨了。所有这一切,读者从父母二人的对话中可以感觉到。但是,父母三番五次地反悔,至少是在最后不得不老老实实承认割舍不了骨肉以前,都是把自己的真实的意图掩盖起来的。
孩子的父母总是用种种借口,声称不是自己后悔,舍不得,而是考虑到其他的因素。把老大给别人,次序不对;老二很像婆婆,对不起婆婆。种种借口,不管编得多么头头是道,读者却越来越感到不能成立,很笨拙,欲盖弥彰。越是明显地笨拙,越是感到父母爱心的深厚。更可爱的是,就父母亲本身来说,种种借口都努力编得似乎天衣无缝。与其说是要骗过富人,不如说要骗过自己。但是,在读者看来,越是理由不充分、有漏洞,越是显出爱子心切。花样一变再变,却是欲盖弥彰,最后连起码的面子都没有顾及了。干脆承认自己是舍不得,割舍不了,宁愿饿死,也不愿骨肉分离。这叫层层透底。动人的效果就是由全文的层层透底构成的。
 
《养母》
(一)文章主旨
与当代一些散文大家相比,杨新雨好像不太重视选择重大题材,他的视线所及尽是凡人小事,如早市上的车夫、信访局门前的老妇、路遇的普通警察、大桥下相恋的少男少女、养母养父等等。那些仿佛沉淀了许久的细节,有些琐屑,有些平淡,有些灰暗,细细品读,却是那般真切,那般动人,那般回味无穷。杨新雨笔下的那个养母,虽是在写他自己对养母的一份怀念之情,然而让人共鸣、令人感动的却是天下儿女对生养自己的父母的同样的真情。
 
(二)文章思路
《养母》开篇平淡无奇:“我的养母,是个很小气的人,至少在我们村里,许多人都这么认为。”罗列了几件养母对外人“小气”的琐事后,笔锋一转:“然而,凡有好吃一点的东西,她是不吃的,她都留给自己的亲人,她认定的亲人自然首先是养父和我,其次是她的兄姊几家人。她每做好点的饭菜,就总爱站在一旁,亲眼看着她的亲人一口一口吃下去,她的口虚虚地不断张合着,你喝一口汤吸溜下去,她也随着吸溜一下,似乎在协助着你吃。”“记得有一次看见养母推磨,磨着掺了玉米轴的玉米,这种面我当然是不吃的,自然都是养母的,我却记不起来,多会儿看见她吃这种东西,她的情形我是不注意的。”只这两处细节,就让我们黯然神伤,直想掉泪。作家在不动声色平实自如的讲述之后,对这位在困难时代忍辱负重养育了自己的母亲如此动情地倾诉着:“养母,我恩重如山的母亲,您没有文化,而我如今身处都市的文化圈中,却很难再见到您这样纯粹的人。”
 
(三)写作特点
杨新雨的散文,就文章风格而言是朴素平和的,好像是深宅大院里用上了百年的老红木家具,漆水已经脱尽,让人看到的是不再有装修的本色。景物描写和人物素描性质的笔墨均很少,好像只是一种平淡了的记述,但读起来让你感动。让你感动的恰又不是惊天动地的事件和呼天抢地地迸发,杨新雨笔下大多是短章,就像我们在街市上行走,看到什么都是片断的,不固定的,一闪一闪的,但杨新雨偏偏会在这片断的瞬间捕捉到让你心动的东西。《养母》一文。这篇散文行文是朴素的,但情感却是华彩的,那个农村的、善良的、小气而可爱的养母一点点在你面前清晰起来,这是杨新雨的一篇代表作,也可说是新的散文。杨新雨的散文好在文字是合适而服帖的,几乎没有张扬的成分,但说到文章,打动人的从来都不应该是文字,文字只能引起人们修辞学意义上的激赏之情,一篇文章打动人并不是文字所能担当了的,这篇散文打动人的还是作家的情致。他朴素的文字让人能够品咂出滋味,也显出一种情致。杨新雨行文顿得住,该行则行,该止则止,行止依情,杨新雨的散文最好的地方是不做作,文字上感觉没有用力,这倒显得大气。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本题意在比较两种写法各自的好处。采取省略对话细节的叙述方式,《背影》中主要表现在前半部分,即父亲嘱咐茶房送我,与脚夫讲价钱,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照应“我”等等。《背影》这样处理,是因为文章的重心、中心在父亲爬上爬下月台买橘子。后面买橘子的过程,尤其是攀爬月台一幕写得很细、很具体。
 
省略细节的叙述方式照样能把事情说得很清楚,这从《背影》的前半部分以及本题中关于“穷夫妇”要回孩子过程的叙述中就可看出。而且,显得文字比较洗炼,笔墨比较节省。这既可以让出篇幅确保中心部分的展开(如《背影》),又可以在这样的叙述过程中适当增加认为需要多说几句的内容,比如《背影》前半部分叙说“我”的心理活动、本题“穷夫妇”要回孩子过程的叙述中把重点放在第三次就属于这种情形。
  《父母的心》的中心乃至全部就是这场对话。着力写好这场对话,写好它的细节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色。我们阅读这场对话,至少有两个感受是突出的。一是父母之心的伟大之处跃然纸上,舍弃哪个孩子都不是,所有的理由都不过是借口,最后只好干脆承认,宁可一起饿死也不愿割舍一个亲骨肉。二是这对“穷夫妇”具有很高的口语交际水平,当然这实际是作者的表达水平。第一次说“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表明这以下的更换决定是经过慎重考虑。“接班人”及“次序不对”的更换理由也使人觉得言之成理,不致产生别的怀疑,所以财主夫人爽快同意了。第二次反悔先检讨自己,以退为进,“简直没法跟你说”,表面是否定,实质趁势把自己的想法说出。这样说话的好处是减少对立性,就像现在有些人提意见的开场白:“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后面的“我就实话跟你说吧”也同样是减少对立性。其次是策略上作出调整,改由做母亲的出面,一是好说出“对不起当家的”这句话,以增加同情的分量,二是女性可以更好地表现失魂落魄之情状,把引起同情做足。再次,也说了一条不致对方生疑还会再换的理由,即五岁的二儿子会记得父母,最小的女孩尚少不更事。第三次反悔,难度大多了。因此,既要更突出情感性理由,又要更突出对自己行为的检讨、自责。一开始就先声夺人,夫妇俩失声痛苦,哭到对方主动问了才开口,这同情已有了一半。开口陈述时,表面上是检讨、自责,实质是巧妙解释反悔的正当性、合理性。在这解释中自然带出对自己几乎丧失父母之心的自责(冷酷无情),这是最重要的,于是才有了“宁可饿死”的十分感人的、不可置疑的表白。
 
第二题
写养母“小气”,该文第1~7自然段有很多事例,此处不摘录。《养母》中关于“小气”问题所发的议论为:“我想,她的心全部投放在自己亲人身上,再也没有多余的东西给外人了。是不是可以说她的爱是小气的?哪一个家庭不是因为有了“小气的爱”,才有最真切的幸福呢?她在亲人面前何曾自私小气过一点点?她其实只是对自己小气。《背影》中类似的表现有:与脚夫讲价钱、为“我”拣座位,再三嘱咐茶房照应“我”。《慈母情深》中类似的表现有:为“我”讨回小人书,少三本也不行,不让“我”给她买罐头。“在亲人面前何曾自私小气过一点点”,如《背影》中不顾力不胜任为儿子买橘子,如《慈母情深》中毫不犹豫地两次给儿子买书的钱(那么艰苦条件下挣来的血汗钱),等等。结合上述材料,对“纯粹的人”的理解可从两个角度切入:①面对家庭,面对亲人,他(她)具有“毫不利己”之心,其实在这样的亲人、家庭范围内,也具有“专门利人”之心。②尽管他(她)们都有“小气”之类的缺点,但他(她)们是最称职、最本色的父母,乃至是家庭中最具有牺牲精神的家庭主妇,每一个家庭都因此而有着最真切的幸福。因此,他们(她们)“纯粹”在为父为母的本色,也就是做人的本色上。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不住      据                   
护        告         
 
二、解释下列词语。
褴褛:
失魂落魄:
如数奉还:
酬谢: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A. 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         )
B. 当然行!(              )
C. 怎么啦?(             )
D.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
 
四、理解下面句子。
1. 就为这一件普通的衣服,她在全村几百户人家挨门挨户查问了个遍,弄得我觉得很没面子。
 
2. 哪一个家庭不是有了“小气的爱”,才有了最真切的幸福呢?
 
五、根据下面提供的事件评价“养母”。
1. 问遍全村人,为“我”找衣服。
2. 对家人和一般客人盛两种饭。
3. 给家人吃好的,自己吃差的。
4. 祷告和祝福“我”和养父。
 
六、根据《父母的心》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文章开头写人物的外貌有何作用?
 
2. 那对夫妇为什么答应把自己的儿子给那位夫人?
 
3. 财主夫人的转变说明了什么道理?
 
4. 你对文中的那对夫妇和那个财主夫人的行为有何看法?请写出自己的见解。不少于200字。
 
七、阅读。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一句,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节选自胡适《我的母亲》
1. 在“我”的眼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母亲对“我”的管束有哪几种方式?
 
3. 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4. 请你评析文中母亲的教育方式。
 
 
 

【试题答案】
一、jīn  jié wān  chān bì  dǎo   jiān 
二、衣服破烂。 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按原来的数目归还。 用金钱、礼物等表示谢意。
三、A. 祈使句  B. 感叹句   C. 疑问句    D. 陈述句
四、
1. 突出养母对“我”的关怀,十分看重自家的东西,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2. 说明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是家庭幸福的关键。
五、
1. 十分看重自己家的东西。
2. 认为亲情很重要。
3. 对家人关怀备至。
4. 对亲人爱的特殊寄托方式。
六、
1. 体现贫富差距。
2. 自己养不话,为了儿子有好的生活。
3. 亲情能感动任何人。
4. 略。
七、
1. 勤劳;任劳任怨;严厉。
2. 说教;责罚。
3. 有教育方法,不伤我的自尊心。
4. 有封建落后的一面,也有开明大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