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十四 我的母亲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十四 我的母亲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7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4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导 学 平 台 

[课标要求:] 

1、 了解母亲平凡伟大的一生,学习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德。 

2、 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学习文章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4、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扬、热爱与思念之情。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感受文章语言朴素优美的魅力。通过自学归纳朱德母亲的特点,然后组织交流讨论,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认识文章选材典型的特点。 

[整体感知:]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这就是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疑难解析:] 

质疑: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解惑:课文围绕“勤劳”精选典型事例,突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如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在家庭遭遇不幸时不灰心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对“我”从事的事业的理解表现了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这些事例平凡而又典型,表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优秀品质。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解惑: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标明事件的时间并按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质疑:本文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方法?采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惑:采用了倒叙和顺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从母亲的去世写起。这对母亲的一生来讲,当然是最后发生的事情,所以是倒叙。痛定之后,母亲一生的重要事迹和优良的品德以及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就一幕一幕地映现在作者的脑海里。因此作者从第2自然段起,到第12自然段止,就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写,这是顺叙。作者将倒叙和顺叙结合起来运用,使文章的脉络清楚,内容的安排极其自然。 

[语言揣摩]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这看似平常的语言,深藏着朱德因母亲去世的悲痛,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 

2、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 

3、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 

[研究课题] 

《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文章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古往今来,讴歌母爱的文章和诗歌不胜枚举。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一首讴歌母爱的诗歌,如孟郊的《游子吟》或冰心的《纸船》,体会一下不同文体的表达效果。 

附1:《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附2:纸船 

——寄母亲 

作者:冰 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于太平洋舟中 

自 主 探 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的作用。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基础巩固集训]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佃农 祖籍   仪陇   溺死   劳碌   私塾    

衙门  慰勉  妯娌   和睦  和蔼 管束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徙 瞒 衙 棉 

徒 满 街 绵 

二、语言积累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好劳动: 

任劳任怨: 

妯娌: 

为富不仁者: 

周济: 

聊叙: 

辍 : 

三、问题探究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在这段文字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哪句话表达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提示: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是:“我爱我母亲”。)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感谢母亲的深恩的? 

(提示:在结构上用了排比段。内容上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二是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第14、15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提示:主要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4、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呼应的? 

(提示:文章开头第一段从母亲去世引起悲痛写起,概述母亲勤劳的一生值得回忆,总领全文。文章最后一段以深深的祝愿,抒发对母亲的哀悼之情,紧密地呼应开头。) 

四、欣赏评价 

本文的语言是朴质中见真情,平实中见哲理。你认为哪一句或哪几句写的最感人,说说理由。 

五、朗读背诵 

这篇文章虽然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在平静的叙述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认真朗读,体会这种真情。 

六、拓展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马克·汉林 

1989年发生在美国旧金山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灾难和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选自《语文课外阅读》) 

[探究建议] 

1、在地震灾难面前年轻的父亲主要想到了什么?又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中出现的“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其原因何在? 

4、文章是怎样描写父亲为了救儿子,战胜了巨大的困难的?(用原文回答)________ 

5、当父亲让阿曼达从安全的小出口出来时,阿曼达却说“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为什么这样写? 

6、分别指明画线句所用的描写方法。 

7、从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身上,你学到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