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总复习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pt课件复习资料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pt课件复习资料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pt课件复习资料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pt课件复习资料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基本概念
“国际格局”:
“极”:
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

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相对稳定的 国际关系结构。
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
格局中主角实力的对比变化(此消彼长)。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1)背景:
(2)形成过程:
(3)影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的逐步崛起
(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2)日本:
(3)中国:
(4)不结盟运动:
(1)欧共体:
20世纪末以来,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1、形成背景
(1)形势变化:法西斯被打败,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
(2)美苏均势:二战改变各国力量对比,美苏实力均衡,
传统欧洲中心地位丧失,形成美苏主宰的“雅尔塔体系” 。
雅尔塔体系
(1)含义:
(3)实质:
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在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上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美苏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美苏均势
(2)基础:
(4)作用:
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基础,但带有浓厚大国强权色彩。
(3)矛盾激化: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
(4)美国野心:美国企图凭借自身强大实力称霸世界;
(5)东方崛起:苏联和各国革命力量壮大引起西方敌视,
被美国当作称霸世界的障碍。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1、形成背景
2、形成过程
(1)初步形成: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冷战”局面形成
(2)逐渐发展:
冷战的含义:
指“二战”后美国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
对抗形式,进行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政策 。
1946.3,丘吉尔在美发表“铁幕演说”
政治对立、经济对抗、军事对峙
①揭开序幕:
②形成标志:
③具体表现:
1947“杜鲁门主义”提出
美国:挑起
1947.3   “杜鲁门主义”
1947.6马歇尔计划(实质)
1949年“北约”(性质)
政治对立
经济对抗
军事对峙
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9.1经互会
1955年建“华约”(性质)
苏联:回应
1955华约建立,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形成
(3)最终形成: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美国是慈善家吗?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想达到什么目的?“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它有没有进步作用?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不是;
目的: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
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
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比较:
帮助欧洲复兴经济,稳定资本主义政局,联合西欧
对抗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以确立美国的霸权。
联系:两者本质上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
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霸权地位。
进步作用:有利于战后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提升其实力。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1、形成背景
2、形成过程
3、影响
(2)积极影响:
(1)消极影响:
②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
①导致一些国家分裂,例如德国、朝鲜的分裂。
③不结盟运动发展,促进第三世界崛起;
⑤两极竞争客观上推动科技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①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同时压制一些
地区冲突、矛盾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持世界稳定;
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共存与相互借鉴,推动世界发展;
④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盟等开始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冷战
奠定基础
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对抗的主要形式
推动形成、发展
对抗的主要形式
推动发展
一、两极世界的形成
小结: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苏联
对抗
杜鲁门
主义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古巴
导弹危机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局部热战
共产党与工人情报局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世界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 远远处于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 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在1971年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
整体认识
西欧的联合
日本经济崛起
不结盟运动兴起
中国的振兴
强大的美国
强大的苏联
两极格局下 世界多极化趋势
差距缩小
易错点:
①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多极化格局尚未定型。
②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
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联合原因
材料一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谢、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材料二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三 “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维克多·雨果
材料四 1963年1月22日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和德国总理阿登纳签署法德合作条约,实现了法德两国历史性的和解。以这个条约为基础,法德组成推动欧洲建设的“发动机”,从而一步步地改变着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版图。
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政治因素: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法德宿敌的和解成为联合的关键。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联合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③政治因素:两极格局下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④思想基础: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⑤直接原因:法德宿敌的和解;
(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影响,必须联合)
(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联系日益密切)
⑥其它原因:相近的制度、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等;
必要性
可能性
(2)过程
1967年
欧洲共同体
1958年经济共同体
1958年原子能共同体
1952年煤钢共同体
1993年欧盟成立
1999年统一货币
——欧元诞生
(3)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
1、走向联合的欧洲
(1)联合原因
(2)过程
方式:范围:领域:规模:
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由局部到整体的经济一体化。
由经济到政治、军事等领域。
规模由小到大。
(4)影响
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动摇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政治上:
冲击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经济上:
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
1、走向联合的欧洲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崛起原因:
内因:
外因:
民主化改革,消除封建落后因素
重视科技与教育
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发展外向型经济
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美国的加工订货)
美国大力扶植
(主要原因)
二战后美国为什么要大力扶植日本?
当时世界形势的特点是冷战形成与加剧,美国出于遏制
苏联和中国的自身战略利益考虑,改变对日本压制打击
的政策,开始扶植日本。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
1、走向联合的欧洲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崛起原因:
(2)影响:
材料一 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引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材料二  1972年7月7日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田中内阁主张实行自主的外交路线,提出以“以美协调为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处“等距离多边外交政策” ……大平正芳组阁后提出了“综合安全保障战略”,重视“环太平洋外交”,强调以日美关系为轴心,发展日中友好合作,加强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合作。
材料三 日本首相小泉在谈到安理会改革的问题时提出,“那些有意愿和资源在国际和平与安全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应当参与安理会的决策过程”。他在后面干脆点明:“日本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日本所发挥的作用已经为它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日报》2004年9月30日
①经济上:提高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外交上:改变战后初期日本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追求日美平等和以日美轴心关系为核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政治上: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④国际格局: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
格局,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
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4分)
特征:美国控制(独占)日本或日本依附(受制)于美国 (1分)
原因:日本战败;(1分)美国遏制苏联和中国、争夺地区
和世界霸权的战略需要;冷战的形成和发展。
(任答2点,共2分)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适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2)据材料三、四,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变化: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日本不再惟美国
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分)
原因: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2分)
材料五 我们在亚太弛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植根于美日之间历久弥新的同盟关系。从我就职之初开始,我就努力加强紧密联系我们两国的纽带。……50年前的这一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日本首相并肩而立,他说,我们两国正在建立基于“平等和相互理解”的“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在此后半个世纪中,这一同盟作为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持续至今……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东京演讲(2009年11月)
(3)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仍不遗余力地与日本发展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的原因。(2分)
(4)综合材料,归纳美国对日关系发展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4分)
(3)原因:经济上,日美两国存在着相互依赖性。(1分)
政治上,美国需要日本在国际问题上支持与帮助。(1分)
(4)轨迹:控制——竞争——伙伴;(次序完整给2分,否则不给分)
认识:国家关系发展中妥协与斗争并存;
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是影响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2分,意思相似也可)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B、大力发展科教,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C、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
1、走向联合的欧洲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崛起原因:
(2)影响:
(3)小结:
①日本经济崛起对我国的启示:
②理性看待当前中日关系:
当前中日在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等方面的矛盾,原因在于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问题,我们应本着“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的态度,在努力维护国家主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同时要从中日关系的大局出发,发展与日本的关系,但也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等右倾化。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
1、走向联合的欧洲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小结: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美国
西欧
日本
①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③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⑤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
⑥长期的人才、科技等基础;
美国的援助
西德
①民主改革,消除落后因素
②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美军加工订货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主导地位
联合自强
材料一 1948年美国《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输出的主要商品和经济计划,都必须由美国为马歇尔计划的执行而设置的机构——经济合同署同意;……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的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马歇尔计划期间,美国为“援欧”(法、意、荷、比、卢等16国)拨款131亿多美元。
材料二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所指出的,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几乎所有西欧、拉美地区的政府,一再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运用它的多数地位便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的否决权归于无效。
(1)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战后美国借经济援助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
达到了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典型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从60年代后期起,日本对美国贸易出现顺差并逐年增加……在世界市场上,日本的制成品出口额1707.8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453.4亿美元。1980年,日本的粗钢和汽车产量超过美国。1965年~1972年,欧洲共同体国家出口增加了158%,而美国的出口只增加了80%;1972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13.4%,
欧共体为33.7%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联系材料一分析其影响。
现象:日本和欧共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展开激烈竞争,
并占据有利地位。
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逐渐变为美、日、西欧
三足鼎立,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
动摇,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材料四 从70年代起,日本在日美同盟前提下开展“多边自主外交”,与中国恢复邦交,……积极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原子弹,撤出“北约”,调整与苏联的关系,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英国逐渐不再依赖美国。
(3)联系材料二,分析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联系材料三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现象:日本和西欧,要求摆脱美国控制,资本主义世界
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世界格局朝着
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政治格局演变
经济格局演变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
1、走向联合的欧洲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①政治基础:二战后许多国家独立;
②美苏两极格局的压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③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标志:
(3)政策:
(4)首要任务:
(5)行动纲领:
(6)内涵: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非集团、不结盟
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并非真不结盟,只是不与美苏两大集团结盟;不结盟不是消极中立,而是积极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7)意义:
①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
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
1、走向联合的欧洲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中国的振兴(略)
20世纪国际格局三次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变化之间的关系
凡——华体系:巴黎和会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的正当要求被拒绝;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肯定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于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雅尔塔体系:中国因取得抗战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而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常之一;并且是制衡美苏两强的重要力量,成为国际重要力量。
多极化趋势:随着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小结: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主要力量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60、70年代)
1、走向联合的欧洲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中国的振兴
欧共体 (欧盟)
日本
第三
世界
中国
社会主 义阵营
1967年走向联合
经济政治
实体
经济上:与美国竞争 政治上:推行独立外交
1968年成为 世界经济大国
经济 实力
改一边倒外交,实行以 日美为轴心、全方位外交
1961年不结盟运动诞生的推动
国家 众多
标志着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兴起)
1971年恢复
联合国合法席位
政治 大国
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逐渐提升
随着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而瓦解
瓦解
弱化两大阵营的对抗,推动多极化趋势
整体认识:资本主义经济上三足鼎立挑战两极格局和美国霸权,
政治上第三世界和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制约两极格局
三、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标志:
苏东剧变
(1)概念:
(2)实质:
(3)表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苏联执政党丧失政权
各国社会主义制度蜕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变化
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苏联解体。
(4)原因:
根本:
内因:
外因:
直接:
长期实行斯大林模式导致体制僵化;
国内出现经济、政治危机;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默许东欧剧变。
(5)影响:
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
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加速世界多极化趋势;
打击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注意:
苏东剧变只是两极格局解体的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三、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标志:
苏东剧变反思:
(1)整体认识(态度):
①苏东剧变并非社会主义失败,只是苏联模式失败和暂时挫折;
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能在曲折中前进;
(2)对我国的启示:
②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
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
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⑥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⑦必须不断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④必须正确处理国内民族关系问题。
⑤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⑧必须要警惕和抵制西方和平演变和资本主义的侵蚀。
(怎么看:是非对错、肯定否定)
(怎么做)
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①力量对比失衡,一些地区长期压抑的矛盾爆发;
②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③恐怖主义泛滥;
①南斯拉夫解体
③9.11事件
④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⑤国际裁军和军控出现停滞。
三、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标志:
苏东剧变
2、世界形势的新特点:
(2)原因:
(3)表现:
(1)表现:
②北约轰炸南联盟(科索沃战争)
④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战争
三、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1、标志:
苏东剧变
2、世界形势的新特点:
3、多极化趋势加强:
(1)特点:一超多强,但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2)表现:出现五个中心力量(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实力不断增强,
制约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
(3)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4)影响: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为什么至今 “多极化”仍只是趋势,而没有真正形成?
(1)这次世界格局变化,并非世界大战改变力量对比而形成,
因此国际各种力量对比的变动与稳定,需要较长时间。
(2)世界新力量崛起、消长、制衡,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3)决定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
国力对比,这个过程需要较长时间。
【探究】
2、面对多极化趋势,我国应该怎样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